3/14/2013

究竟政府在想什麼?

今周刊
葉揚甲

日本三一一屆滿兩周年,身為與日本同處地震帶的台灣,也掀起一波波反核聲浪,看似感性的訴求中,實則有更為理性長遠的考量,只是面對人民簡單易懂的訴求,政府仍認定完成核四是邁向「非核家園」過程中必要的措施,究竟政府在想什麼?

莊嚴而肅穆的鐘聲,準時在三月十一日正午過後的兩點四十六分,一陣陣地被敲響著,此時此刻,彷彿只剩一股哀淒的寂靜籠罩於日本國土,而低鳴在耳邊的鐘聲,猶如獻給東北災民的一首安魂曲。

這天,是日本遭逢九級地震後滿兩周年的日子,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地錄製一段影片,宣稱「東北地區的春天如果不來,真正的春天就絕不會來到日本」。

「三一一」天崩地裂般的地震,與隨之襲來逾四十公尺高的海嘯,讓數以萬計的人命瞬間消逝,更讓數十萬人流離失所。然而,兩年的時間過去了,三十多萬災民卻還無法重返家園,原因在於讓福島現在還猶如兩年前般殘破不堪、百廢待舉的,不是地球的反撲,而是核災。

這就是在人類自忖面面俱到的假設環境下,卻仍然上演的核災;也是在三月九日那天,全台灣二十萬人一同走上街頭大聲疾呼反對核能的原因。

廢核加速產業外移?

面對人民簡單易懂的訴求,三月九日總統府發布新聞稿:「在達到『非核家園』目標前,『穩健減核』所採取的措施與需要的時間,是政府與廢核團體看法不同之處。」由此不難看出官方立場:即現階段完成核四,是邁向「非核家園」過程中所必要採取的措施;對於人民「立即廢核」的訴求,總統馬英九則是以「很難一步到位」作為回應。

更讓民眾感到寒心的是,在「三一一」前夕、台灣廢核大遊行次日,馬英九更舉日相安倍於二月二十八日宣示重啟「減核不廢核」,以免企業外逃導致國家產業空洞化為例,再次強調台灣核四廠的必要性。

總統溢於言表的態度,或許是出自於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憂心,但細部檢驗這些說法,卻也再次凸顯一個事實:對於核電,總統,乃至於財經官員、幕僚的研究,嚴重不足。

首先,馬總統提到,日本在福島核災發生後隨即宣布停止運轉其餘五十座核電廠,直接導致電價調漲或供電不穩的結果,讓六九%的企業表示將會加速日本產業外移。

的確,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於二○一一年五月針對一六三家日本企業,提出「地震的發生,是否會加速供應鏈外移的可能性」的問卷結果顯示,有六九%的企業認為全部或部分的產業供應鏈將加速外移。

只是,在這份的調查之後,去年三月,來自同為官方組織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另有更新的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出走的原因與廢核幾無關聯,調查顯示,企業出走的主要原因包括五項:海外需求增加、國內需求減少、往來對象出走、日圓升值、人事費用。說來說去,就是沒有「廢核」、「缺電」、「電價上漲」等因素。請注意,這是在日本廢核之後所做的調查。

換個角度再看,該機構其實早在二○一○年的調查中也披露,日本企業在海外最常碰到的問題之一就是「電力不足」,在越南、印度及菲律賓這三個國家裡,「缺電」更是日本企業認為最首要面臨的問題。簡單地說,日本企業早已被其他因素逼往「缺電國家」,「日本缺電」自然也絕對不會是把日本企業逼走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二○一二年八月路透社(Reuters)針對日本大企業調查的結果,在二七○家恰好製造業與非製造業各半的企業中,僅有兩成五認為核電依存度應該占全國發電量的二○%到二五%較為妥當;四成認為核電應控制在一五%;其餘兩成則表示核能發電應該降至○%。可見仍有許多企業表達出異於馬總統接收到的單方面數據。

核導致貿易赤字飆高?

此外,馬總統與行政院長江宜樺更分別以日本一二年貿易逆差達史上最高六.九兆日圓為例,提出「廢核將造成貿易逆差」的說法,馬英九提到,日本的能源現狀與台灣相近,日本核電的轉折因而值得台灣參考。

貿易逆差,代表進口多、出口少,官員對於「日本貿易逆差創新高」的解讀,是「廢核造成進口能源大增、並且衝擊日本製造業競爭力」的綜合結果。但,真的是這樣嗎?

據日本資源能源廳資料,核災發生後,原來占日本發電量比重三○%的核電驟減至不到三%,除了減少部分供電外,其他核電缺口幾乎全由火力發電(目前總發電量逾九成)補足;而在日本,火力發電的大宗是來自於天然氣,根據資策會產業研究所○九年報告,日本在煤、石油、天然氣等三種火力發電中,天然氣即占四七.六%,比重最高。的確,從日本財務省的統計可發現,日本在廢核之後,一二年的天然氣進口金額較前一年度大幅成長二五%,成長幅度遠高於煤、石油的二%及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