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2015

台灣人民所需要的,是以台灣之名,通行國際。英國已有了好的開始,外交部應積極推動其他國家跟進。

英國在台灣代表機構更名,中文由「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British Trade and Cultural Office, BTCO)改為「英國在台辦事處」(British Office),駐台灣代表的英文官銜由Director,調整為Representative,並設計新的識別標示。英國這一舉措,深獲國人讚賞,也是我國邁向正常化必須積極推動的外交重點工作。

有如英國代表胡克定(Chris Wood)所說,前此「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的名稱並未充分表達其業務內容,公眾不瞭解名稱所代表的意涵,常不知這是英國政府在台灣的正式機關,還有人以為是一家英商公司。胡克定還強調,這次只是更改名稱,業務內容並未有變動,「更名純粹是一次品牌化的動作」。同時,英國駐台灣官員也表示,辦事處更名不具政治性,重在充分反映其完整業務範圍。

就此而言,這一出自英國主動的更名,意義重大。英國是台灣在歐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也是國人赴歐洲留學的第一大目的地國。雙方在經貿往來、科學與創新合作、推動對抗氣候變遷等合作互動,交流密切;這一友善關係,使更名深具意義。最基本的,新名稱簡單明白,實至名歸。

以英國為範例,其他國家常駐我國的機構,其實也理應朝這一方向推進。這些各國駐台灣機構,包括以半官方及民間團體形式作業,常具有大使館及領事館的功能,提供簽證辦理、護照換發等外交業務,派駐人員也屬外交官或政府授權人員。各國設機構常駐,台灣人民一貫以友善熱情廣為歡迎,但其名稱,種類繁多,有待正名。

受到中國政府打壓,在約七十個有官方機構常駐台灣的國家,除了正式使領館之外,其所用名稱不一。就其本國名稱來說,有的國家表明正式國名(德國在台協會),有的以其首都為名(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還有的這兩者都省略,令人難以從其中文名稱看出是哪個國家的駐在機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對我國而言,各國駐在機構於使領館正式標明中華民國之外,有的明示台灣(美國在台協會),更多以台北代表我國(駐台北韓國代表部);這些機構的名稱,從代表處、辦事處、協會、中心,各有不同。至於其屬性,分別出現經濟、貿易、投資、商務、金融、文化、觀光、友誼等,不一而足。從各國駐在我國機構名稱的多樣,即可凸顯這次英國駐台灣官方機構主動更名的可貴。

另一方面,我國派駐非邦交國的官方機構,其名稱同樣顯現中國壓迫及我國未受國際正式承認的現實;只有在很少數國家,如巴布亞紐幾內亞、阿聯等,尚可使用中華民國或台灣,台北幾乎已成我國在國際間普遍的名稱。

面對各國駐我國及我國駐外機構的這一令人難以接受的現實,正名應是外交工作的重點。台北不能成為我國在國際間國名通稱,而在中華民國之外,台灣或國際間曾長期使用的福爾摩沙,都是可以努力推動的目標;這一土地本來就稱台灣,居民都是台灣人。

必須強調,要在國際社會正名,台灣須自己先正名。如果台灣運動員在國際間比賽,我們都捨台灣不用,而仍在為「中華隊」加油,如何期待國際間以台灣稱呼我們?況且,連接「中華」的,就是「台北」,而非「民國」;這是當年我國被迫更改的奧運名稱,是不得已的稱呼。台灣人民所需要的,是以台灣之名,通行國際。英國已有了好的開始,外交部應積極推動其他國家跟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