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12

圓環, 映現1種執政傲慢

楊渡

無論承不承認,圓環大約已經死去,很難再救回來了。

然而,追究圓環之死,了解它的死因,或者還對於未來的城市再造有些幫助吧。至少不要再有另一個社區,像圓環死得這麼悲哀,這麼無辜,這麼難以想像。

圓環本不該死。它周邊有龐大的商圈:後火車站、南京西路和寧夏夜市,後者現在是最繁華的夜市之一,尤其隨著士林夜市成為觀光客的「屠宰市場」,寧夏夜市正在崛起。然而,它卻硬生生被擠在角落,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始於一九○八年的圓環,多次發生火災,暴露它消防設備不足,安全設施堪慮的問題。一九九九年最後一次大火之後,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決定暫停圓環,全面拆除,重新規畫。對城市安全與消費者而言,這本是好事。

然而,規畫者實在太不了解圓環的生活文化與人群特性,以致於整個過程等於在慢性謀殺圓環。

首先是建設過程的緩慢。要知道圓環的人潮,主要來自後火車站的市集,和三重、新莊、社子等地的消費人潮。後火車站蝟集著各種小雜貨批發市集,包括:玩具、日用百貨、電器、成衣等,全國各地來的流動批發商到了午晚餐時分,都會去圓環消費。

同時,三重、新莊一帶的勞動者也會來此,吃小吃,喝小酒,也會順道逛一逛寧夏夜市的生活日用品。這些勞動者不會去逛東區那些充滿進口名牌、價格昂貴的大百貨公司,而是在這裡購買他們所有食衣住行的所需。此處便宜實在,勞動者付得起。

這是迥異於東區都會中產階級的消費群,它實實在在的支撐起圓環的美食,成為中南部上來台北的人必定要去的夜市。

然而它的建造時程實在太長了,所有的美食小店根本無法等待,紛紛開自己的固定店面,以重建客群。如此一來,等到圓環完成重建,這些知名美食店,如圓環魯肉飯、雞肉捲、肉羹、蚵仔煎等,都有自己的新固定客群,不願再回來了。

更難看的是圓環的造型。它基本上是用東區的玻璃帷幕造型為主,造一個玻璃屋,讓裡面進食的人,可以看著外面,也可以被外面看見。事實上,夏日艷陽一曬,不僅熱得讓人無法進食,更無法忍受的是,逛圓環夜市的人,既以台北周邊的勞動者居多,他們根本不會穿著光鮮亮麗的進口服飾逛街,只會穿著平價衣物老拖鞋,隨便吃食,怎麼願意在那裡故作高級,被展示於玻璃窗內?人家勞動一天出來夜市閒閒逛,你要他們做東區的咖啡館淑女狀,這不是搞笑嗎?

更何況經過兩年多整建後的圓環,被馬路隔離於寧夏夜市之外,市場根本無法集結。於是,年復一年,這個圓環有如東區來的高級淑女,自己穿著玻璃外衣,冷冷清清,站在寧夏夜市之外。

坦然的說,這整個災難的形成,不是起因於惡意,而是一群以台北市東區為中心意識的中產階級官員(有人叫他們天龍國),想把他們遊行世界的經驗,自以為美好的構想,也就是東區的百貨名店模式,咖啡館美感,硬生生複製在草根性特別濃厚、庶民文化特別強的圓環上面。結果就是今天這樣,悲劇!

這種都會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也顯現在政府的某些言行與政策裡。「不運動就是因為懶」、「為什麼不吃兩個便當」都是都會中產階級意識的呈現。正因為它沒有有惡意,有時甚至是一種出自內心的善意,所以更能真實的反映執政者的心態。以這種都會中產階級意識執政,怎麼可能和農村的、勞動的底層民眾沒有距離?怎麼可能對底層的痛苦有感?對底層的受苦無感,怎麼可能做出讓民眾有感的施政呢?

圓環的玻璃帷幕有如一面鏡子。它映現出當前執政者的面容,那是一種對底層勞苦生命的漠然,對勞動生活的陌然,更是一種不自覺的都會中產階級的傲慢。現在的政府如果不改變這種心態,改變這種思維,更換團隊,民眾只會更加離心離德,它的民意支持度怎麼起得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