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釣魚台事件緊張氣氛籠罩下,美國完成總統大選,中國也換了領導人,年底日本也可能改選國會更換內閣。歐巴馬當選,對中國來說是美國選出一個比較不那麼壞而不是更好的總統;習近平上台,他自信,在國際場合更富有民族主義色煽動色彩的談吐,軍方和太子黨背景美國也都擔憂;至於中日關係已經夠壞了,如果更右傾的自民黨上台,前景更難猜測。
回想才幾年前,世界剛進入二十一世紀,胡錦濤高唱和平崛起,甚至進一步客氣地修正為和平發展,提倡和平外交睦鄰政策;歐巴馬上台努力向北京叩頭;而稍後上台的日本民主黨政府高唱東亞共同體,脫美和中,不料演變至今,中國左鄰右舍群起喧嘩,東亞緊張年年上升,走向完全和三國領導人上台時信念背道而馳,客觀發展真不隨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
美前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 Shirk)說:「這不是冷戰。」
其實,無論冷戰、後冷戰,全是歐洲中心主義下概念。歐洲冷戰期間,東亞其實熱戰不斷,韓戰、越戰,從1950年打到1975年,此後歐洲冷戰繼續僵持,中日卻進入蜜月期,中美還聯手制蘇,太平洋一片和平氣息,至於1979年的中越之戰,並不是冷戰格局下的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間的戰爭,而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內戰。更詭異的是1991年蘇聯解體,歐洲冷戰時代結束,此時太平了20年的太平洋反而開始不再太平,冷戰正要登場。不只南北韓和台海兩岸對峙。更重要的是這時歐洲全面裁軍;東亞、南亞卻加速「逆裁軍」,軍備競賽,其中中國軍費2011年達6011億人民幣,最令周邊國家坐立不安。
領土爭端和平落空
只是這一波的冷戰內容和1991年結束的冷戰內容迥然不同。
1、 congagement(圍交):這一梯次冷戰彼此在軍事上對立,但經濟上互相依賴,和1991年前軍事、政治、經濟的結盟關係全部一致迥然不同。美國期望透過把中國整合進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中,使中國和平演變,採取「既圍堵又交往」 政策。
2、民族主義:1946年到1991年,兩陣營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的對抗是世界主義性格的,各國民族主義被強烈壓抑。日本更在美國主導下制訂 「去民族主義」的和平憲法。
蘇聯瓦解後世界主義的意識形態對立退潮,民族主義上升,首先是日本追求國家正常化從而浮出民族主義調性。而台灣,民主化使草根性的本土、主體性認同迅速浮升,大中國民族主義迅速褪色,雖中華民族仍是絕大多數民眾的認同,但是中國人認同已退潮,令大中國民族主義的國共同時側目。
在這段期間,新自由主義經濟盛行,高唱全球化,拉平了新興國家和先進國家經濟落差,不只使新興國家昂揚在崛起的民族主義情緒中,更拉大了每一個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使得經濟民族主義油然勃興,這次大選,美國兩候選人都努力鞭打中國原因正在於此。
3、領土爭議:早期東西對峙是意識形態問題而非領土爭端,但1970年後海洋圈地運動興起,海上島礁經濟海域爭端終於成為這一波冷戰的新興焦點。
經濟摩擦、領土爭端、民粹民族主義編織成的新冷戰結構,已兇險地讓歐巴馬、胡錦濤、日本民主黨所共同追求的和平落空,無疑的,此後還要更嚴酷地考驗三大國領導人的智慧與能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