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2012

日本量化寬鬆 造成「貨幣懸崖」

經濟日報李勝彥

日本銀行(中央銀行)在10月底宣布,再擴大其量化寬鬆措施之規模,與歐元區和美國同樣,其作用皆在維持其短期利率目標區,和抑制其長期利率之上升。雖然量化寬鬆措施,對提高歐美日經濟成長率和降低失業率等實質面效果,直接助益不大,但其所釋出的流動性累積效果,有如用鈔票築起一座「貨幣懸崖」,其險峻情況更勝於落入「流動性陷阱」,這不僅引起市場對通貨膨脹之預期,也對金融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

日本經濟在1990年代初期便陷入失落的年代,例如,在1990~2011年之間,日本重貼現率有16年低於0.5%,但平均經濟成長率為1.1%,而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有10年為負數,另一方面,在這期間內,日圓對美元匯率則升值高達40%,嚴重削弱日本出口競爭力。

為刺激國內景氣和抑制日圓升值,在寬鬆貨幣政策方面,日本銀行在2001年3月將其調節市場資金的操作目標,由過去的隔夜拆款利率,改為一般商業銀行在日本銀行所開立的活期存款帳戶餘額,操作目標由價轉量,開啟了其後全球零利率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序章。

日銀收購公債等適格有價證券所釋出的資金,則存放在該銀行活存款帳戶,該帳戶的原有實際餘額約4兆日圓,經多次宣布量化寬鬆措施,迄至今年10月底其資產收購目標高達66兆日圓。該存款帳戶的作用形同銀行準備金帳戶,但因準備率極低,該存款帳戶在2011年底之實際餘額約為準備金帳戶餘額的10倍以上,成為準備貨幣的最主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採行該量化寬鬆措施時,現任日本銀行總裁白川芳明,時任日本銀行企劃室審議役,對量化寬鬆措施在存款貨幣機構的行為、金融資產的價格和實質經濟活動等方面的傳遞效果表示關心。其後一年,儘管寬鬆效果並不顯現,而外界也有恢復傳統貨幣政策(利率目標)的呼籲,但他卻認為「日本現在面對的是困難的問題,在貿然下結論之前,經濟學家現在應極盡利用可能的知識,提出冷靜的分析」。而在沒有其他較好的操作方式之前,量化寬鬆措施便一直延用到現在,但白川總裁也設定在達成1%通貨膨脹目標時,該政策便會停止。上述白川總裁的慎思與穩健,似可避免量化寬鬆措施衝過頭。

日本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隔夜拆款利率皆維持在接近零的水準,而準備貨幣年平均亦有大幅成長,約7.5%,落實了「零利率下量化寬鬆」之政策。但日本銀行所釋出的資金並不會直接送到民間手中,而使大家變為富有去增加支出刺激經濟。由於民間消費和投資低迷,民間放款需求增加不大,而超低利水準則壓縮銀行獲利空間,以及金融危機的陰霾等因素,銀行難有積極的存放款行為,以致M2貨幣總計數年平均成長率偏低,約2.6%。易言之,量化寬鬆措施的傳遞效果,在存款貨幣機構方面是相當的弱化,以致未能發揮金融仲介的功能。

在金融市場方面,在這段期間,量化寬鬆對日本股市並無產生資金效果,日經指數下跌約三分之一,但對日本債市則產生鉅大影響,例如,同期間日本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由1.45%下跌到0.78%,但也引起市場對日本債市泡沫的隱憂。此外,同期間美國量化寬鬆措施對其債市影響更大,其公債殖利率下跌幅度大於日本,縮小美日利差,帶動國際熱錢對日圓資產的需求,導致日圓不斷升值。

短期間,日本的密集量化寬鬆措施似難推動日本飛躍其「貨幣懸崖」,而債市泡沫和日圓升值反讓大家走的更加驚心。

(作者是臺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顧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