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多數受薪者很苦,實質薪資不減反退,經濟成長時他們多數沒有分享到,卻望高漲的房價興嘆;經濟停滯時他們首當其衝,減薪、無薪假和裁員都來。為何如此?原因可以分國際與國內兩個層面。前者,當然是中國開放其廉價勞動力帶來工資下降壓力。這點討論者眾,此處先不敘。
就國內而言,受薪者困境在於他們雖佔投票人口最多數,但在政治體制中卻缺乏代表他們利益的政治力量。不少跳出藍綠框架的評論者都曾指,台灣兩大兩小政黨的經濟政策,其實都偏向資方與富人的右派。此所以十餘年來兩次政黨輪替,多數受薪者待遇卻每況愈下。
薪資停滯未獲改善
台灣受薪者的政治無力有許多解釋,一說是遭到統獨認同政治綁架、也有歸咎過去白色恐怖打壓左派思維與工會組織的歷史後果。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另一方面,受薪者本身也缺乏團結意識。這點清楚見於這次軍公教待遇的爭論。一方面,部分軍公教還以類似傳統士農工商的分類來看待人群,自以為是士大夫,長期不關心勞工苦況,甚至有人還有自以為高出勞動者的優越感。才會有公務員在call-in節目,大談勞心與勞力的等第差別。
另一方面,許多民眾則以傳統社會的「官民對立」來認知社會問題,而非現代社會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緊張關係。社會不平之氣起,軍公教因而首當其衝。平心而論,軍公教退撫制度確實需要改革,檢討退休所得替代率有其合理性。但這次爭議卻模糊了國債問題起源於稅收不足,富人的資本利得難以課稅的焦點,轉移了更重要的稅制改革、社會福利提升與分配正義等議題。多數評論只專注抨擊軍公教,卻極少討論如何提升勞工待遇,似乎忘記了多數受薪者的薪資停滯才是根本問題。
這種現象國外也有歷史前例,工業革命後紡織業等工人因機械化而傳統技能失效、待遇大減;但也有部分行業工人未受到影響,仍能得到較高待遇與某些自主性。當工運興起,資本家便大肆強調後者是坐享高薪的「勞動貴族」,讓低薪工人將不滿與憤怒轉向另一群工人,以此分化打擊工運。二十世紀常見戲碼,則是蓄意挑起國營企業與私人企業員工之間矛盾。工人互鬥無法集中力量向資本家爭取福祉。就算「勞動貴族」薪資被拉低,其他工人待遇也未能改善;工運受挫,整體工人處境更糟。
台灣大多數受薪者,在組織上、政治上與法律上都處於劣勢。如果繼續陷入職業身分的偏見與互鬥,忙著底層與中層互砍,卻讓媚富政客與土地炒作者等頂層「站高山看馬相踢」,那受薪者的苦日子還會更慘更久。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