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繼李遠哲之後,台灣隨時都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化學、醫學、物理、文學等領域均有機會。前提是,政府須建立良好提名機制,再以國家力量將最佳人選推上國際舞台,才可能吸引諾貝爾獎評審青睞。
國民黨立委陳碧涵表示,日本雖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但科學領域部分都是在國外養成,沒有任何一位是在本土培養。因此,日本在兩千年時發出豪語,誓言孕育出第一位本土諾貝爾獎得主,而今年獲醫學獎的山中伸彌,就是日本首位本土培育出的學者。
陳碧涵表示,反觀台灣自從李遠哲獲獎後,近二十年來從未出現本土諾貝爾獎得主,「到底我們還有沒有機會培養出這樣的人才?」
翁啟惠表示,中研院持續深耕基礎研究,雖然得獎並非首要目標,但在化學、醫學、物理、文學等多項領域,確實有可能誕生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我沒有辦法預測,但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但他強調,台灣應強化提名機制,集中力量提名某領域的單一學者,再由國科會或學術機構向負責評審諾貝爾獎的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推薦,避免分散力量,藉此強化諾貝爾委員會對人選的印象。就算今年度失利,只要實力夠強,明年就應該繼續推薦。
翁啟惠直言,有些獎項需要醞釀,經常得提名好幾次才會獲獎,「如果這次提名沒得獎,下次又改提其它人,可能會讓人感覺台灣對這個研究成果沒信心」。
至於誰可能為台灣摘下諾貝爾獎桂冠?翁啟惠笑而不答。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曾獲諾貝爾物理獎提名,他分析,中研院士李世昌研究團隊在「大強子對撞機」等跨國研究計畫扮演重要角色,若能率先突破新粒子搜尋,確實可能獲諾貝爾物理獎。翁啟惠醣化學的研究獲國際高度肯定,被認為是繼李遠哲後,最有再度摘下諾貝爾桂冠的台灣學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