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

永續之道 知足而已

賴青松

最近在朋友邀請下,有緣參與一場由綠色陣線所主辦的「永續農耕國際研習會」, 會中邀請了來自菲律賓、泰國、日本以及台灣各地的農法專家,介紹來自各國不同流派的農耕系統。其中包括了水稻強化栽培系統(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KKF(Khao-Kwan Foudation)自然水稻栽培、秀明自然農法、福岡自然農法及樸門永續設計等,兩天紮實的課程吸引許多對永續農耕乃至於農業未來感到興趣的朋友,偌大的演講廳幾乎座無虛席,除了證明一個新的農業時代即將來臨,這場盛會也堪稱是新時代農業的華山論劍大會。

然而,經過十多年俯首親耕的農作生活之後,除了田間該如何施肥與管理雜草的農耕形式之外,更吸引自己注意的卻是「永續」二字!回顧過去2~30年來的台灣社會綠色思潮,從1980年代的反公害運動開始,到90年代的環境保護及保育觀念的推廣,直到21世紀之後,包含永續農耕在內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似乎成為席捲全球的新顯學。

乍聽之下,難免讓人誤以為人類社會進步神速,區區數十年間便從犧牲環境換取眼前財富的短視者,搖身一變成為事事講求子孫代代幸福的聖賢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未必如此,「反公害」時期代表當時自然環境大致良好,破壞可能侷限於點狀的工業污染源;等到「環保」時代則意味著自然界的損耗開始普遍出現,環境的自淨作用已不足自清,需要藉助人為介入強力保護;進入「永續」時代之後呢?這表示不少人已經意識到目前人類的生活方式,恐怕已無法長久維持下去!

身處這樣一個「非永續」的時代,該如何才能尋得一條安身立命的正道?研習會中一個來自台灣阿美族撒烏瓦知部落(Sa’owac Niyaro)的案例,卻彷彿在黑暗中射下一絲曙光。 在中原大學盧建銘老師的報告中,我們知道撒烏瓦知部落其實是一群離開東部原居地約3~40年的阿美族人,在歷經多年都會漂泊的生活後,在桃園的大漢溪河岸重新建立的新生部落。

他們在發現類似原居地的河床新生地之後,依據原始地形長期經營,形成高效能及高多樣性的採集環境。這些由家戶寡占或由部落共享的採集地,除了提供採集者自家食用之外,往往還能分享給親朋好友,其關鍵便在於有限度的利用。採集者在取用的同時,還必須適度清除競爭者,並且保留或種植更多的植株。

至於可提供珍貴蛋白質的溪魚河貝,族人們除了各自保有祕密的採集地外,更自行設下種種採集的邊界條件,只有在少數適當的日子裡准許進行採集,結果不但每次皆能豐收而回,更保留下數十年可持續利用的漁類資源!對照今日在世界先進諸國濫漁下已接近瓦解的海洋漁業資源,讓人不禁懷疑何者才是真正的先進文明。

更難能可貴的是,偶爾族人們採集數量有餘,販售時也僅取生活所需的工資,絲毫不受外界市場波動的影響!曾經受過都市生活洗禮的他們,並未學習平地人不斷累積個人財富,以備心中遠憂近慮之患,反倒是將今日所有,與身邊眾人分享,而生活中種種難題也在眾人合力中共同解決。

看來,永續的祕密並不神奇,只要你願意分享資源,用心長期經營資源獲得的領域,再建立一個能夠不計盈虧彼此互助的部落,如此而已!只不過眼前有個大問題,我們雖然生在一個擁有最多的時代,卻因為失落了知足的DNA,也是最無法分享的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