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據聯合國估計,到2075年,全球人口將比現在增加約50%,達到96億人。即使不考慮飲食習慣變得更傾向於肉類的趨勢,也很容易發現,要養活這多出來的30多億人口,也需要全球的農民多生產至少50%的糧食。
但更多的耕地從哪裡來?今天,全球100億公頃可耕地的大約一半是農用地。可以開墾荒地,但荒地也是全球生態系統的基石之一。增加農地面積的需求將和保護並改善生態系統(動植物、森林、水源和大氣)的需求產生沖突。雖然說,1960年以來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增,只伴隨了12%的農地面積增長,但如果計算糧食生產所涉及的能源、水、自然資源等必需的要素投入的話,其增長率遠遠不止12%。糧食產量未來要繼續大增,將會給全球資源帶來巨大壓力。很難說,滿足這些需求不會以巨大的環境損害為代價。
但考慮增加全球食物供給的問題,除了增加生產之外,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出發。每年全球浪費的食物是12億-20億噸,相當於全球事務產量的30%-50%。據估計,每年中國大米產量的45%並沒有被人們吃掉。在越南,大米的浪費率竟然達到了80%。在英國,每年大約有30%的蔬菜被扔掉。印度每年浪費穀物2100萬噸,相當於澳大利亞的產量。簡單推算一下可以知道,如果把全球糧食浪費降低一半,將可多養活15億人。很有可能,不用多生產糧食,只需要減少糧食浪費,就可以養活到2075年多出來的30億-35億人口。
糧食浪費現象人人皆知,但其規模之大卻只有很少人清楚。人們也不大知道浪費的主要原因,這是因各國發展階段不同而各異的。在窮國,低效率的收割、運輸與儲存方式是浪費的主因。貧窮的農民往往需要儲存很多不易腐爛的食物,例如穀物和根莖類作物,以規避在收獲季節經常發生的食物價格下跌現象。但這些儲存設施往往造的不好,或者年久失修,容易導致食物受潮,或者毀於鼠類,或者被人偷走。在窮國,收割經常靠人工而不是機器。農民先要把穀物、蔬菜或水果堆在田邊,然後用不同的容器搬運,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很多浪費。
但在英國,憑藉以一種集裝箱為核心的運輸系統,兩個人每年就能運輸10萬噸洋蔥。這種集裝箱有20英尺高,載重18噸,人們可以把收獲的洋蔥直接從農地里搬到集裝箱里,然後把集裝箱裝到運貨卡車上,就可運往各地,這就避免了在移送一堆堆洋蔥時發生的浪費。
而在富國、發達國家,主要的糧食浪費發生在“食物鏈”的高端,即零售商和消費者層面。在發達國家,超市主宰著食品供應,作為買主也主導著從農場購買食物的方式,使農民被迫接受其要求,這是以犧牲農民的利益來使自己獲利。通常超市會向農民下一份時間上提前的訂單,規定在特定時間由其提供特定數量的產品。農民通常會多生產一些,以確保自己不會誤了超市規定的最後期限,但這些多餘的產量,他們通常不會收割,而是任其爛在地里。
超市還可以以一些很簡單的質量理由拒絕購買,例如土豆小了、桔子太大了、菠菜里混入了野草等等。超市經常把食品上標註的“最後銷售日期”寫得早一些,以盡量避免消費者的法律訴訟,沒有及時賣出去的食品則會被扔掉。而在家庭買回去的食物里,有大約50%會被扔掉,這或者是因為商場的促銷活動讓消費者買得過多,或者是因為“最後銷售日期”已經過了——雖然說其實經常在那幾天之後食物還是適合食用的。對餐館經營者而言,食材是成本最低的生產要素,於是他們也努力通過購買過量的食材來“精簡開支”,因為這樣他們就不用臨時購買價格高得多的食材。
食品的浪費,還涉及到對食品生產過程中資源投入的浪費。農業用水占所有人類用水的70%。生產1公斤牛肉需要15400升水,1公斤羊肉需要10400升,1公斤豬肉需要6000升。變得富裕的國家,其飲食習慣通常會轉向更多肉食。1981-2004年,每年中國人均肉消費量從20公斤增加到29公斤,而穀物消費從145公斤降低到78公斤。1960-2000年,全球人均肉消費增長50%,而在非洲東部和亞洲的增長分別是兩倍和三倍。像中國這樣的窮國的持續經濟增長會繼續提升對肉類的需求。但牲畜的飼養極為消耗能源、水和其他資源。肉類生產的大增將需要極大的資源、尤其是水資源投入增長,而水在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很多地方都已經很稀缺了。
1月中國媒體刊登的一幅照片顯示,廣州一家國有企業在舉辦一場75桌的新年餐會後,留下了滿桌剩菜。遺憾的是這樣的食物浪費在中國司空見慣,部分原因是正式的中國宴請需要點很多菜,以更多品嘗食物的味道而不僅僅是充飢。
那麽,如何避免食物浪費?
最大的問題是,在大多數國家食品的價格都是大大被低估的,因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都將低價食品的可獲得性作為社會政策的優先目標之一。勸說人們不要浪費食物將不會產生必要的效果。經濟學的一條基本規律是稀缺的資源需要有更高的價格。在瑞士,食品要在相鄰的法國貴25%-30%,因為瑞士給予農民大量補貼,希望以此降低人們浪費食物的動機。其他國家也可以仿效瑞士的做法,利用更高的價格來鼓勵食物的節省。只有糧食的定價與其價值相當,消費者才能學會給予糧食它應該得到的尊重,並學會杜絕浪費。
減少糧食浪費將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將環境惡化導致人們需要承擔的成本,逐漸反映在糧食這種日常消費品的定價中。最近在北京發生的嚴重污染,讓以防止污染、提供清潔空氣為目標的稅收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形成共識——必須對香煙和汽車燃油徵收高稅收,從而能為了環保和健康目的而配置對它們的使用,同時保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資金。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同樣是稀缺資源的糧食,也將得到同樣的對待。
賈爾斯•錢斯(Giles Chance)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著有《中國準備好了嗎?——危機之後的世界新秩序》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