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報
去年在中國的銷售額突破2萬億韓元的衣戀集團今後除了代工(OEM)之外,不打算在中國建廠。但最近幾年里,衣戀集團在越南、斯里蘭卡、印度等地陸續建立了多家直營工廠。這是因為衣戀集團認為中國當地工資上漲會導致效益大幅下降。衣戀集團的一位相關人士表示:“中國現在屬於大型消費市場,作為製造工廠的作用已經大幅下降。”
這種製造業“離開中國現象”在數據上也有所體現。韓國進出口銀行3日公佈,去年前9個月,韓國製造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額為13.9億美元。但在東南亞五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投資額達到16.63億美元。這意味着韓國企業在東南亞的建廠數量多於中國。
這是韓中兩國1992年建交後20年來韓國製造業企業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投資額首次發生逆轉。韓中建交以後,大批韓國企業曾將工廠轉移到工資很低的中國,因此可以說東北亞的分工秩序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也有分析稱,韓國與日本、美國等國跨國企業一樣,加入了“離開中國”行列。
韓國製造業企業將工廠轉移到中國的現象在2004年至2007年達到高潮。2004年一年里中國國內新增製造業法人達到1673個。但這一數字此後逐漸減少,去年前9個月減少到273個。
因工資低向東南亞轉移
引起這種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中國的工資問題。中國工資在2005年以後每年保持兩位數的上漲率。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以去年10月為準,中國製造業工人月基本工資為328美元,高於菲律賓(253美元)、越南(145美元)和緬甸(53美元)。在經濟發展速度快、工資相對較高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工人月薪達到60萬至70萬韓元,3年內有望增至1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700元)。這和120萬韓元的韓國國內最低月薪相差無幾。
隨着中國工資的上漲,向東南亞轉移的韓國企業明顯增多。前年,韓國企業在印度尼西亞投資建廠事業達到93件(8.46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日本和美國企業先於韓國撤離中國。從日本來看,因釣魚島領土糾紛問題引發中國的反日情緒,正在積極向東南亞轉移。在中國生產打印機和DVD等的日本船井電機決定將2011年會計年度達到90%的在中國生產比率降至50%。正準備在菲律賓馬尼拉等地啟動新工廠。日本最大的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也將原先為80%的在中國生產比率降至30%。
韓國企業紛紛撤回
至今為止,在中國進行投資的韓國製造企業達到1.6235萬家。其中,大部分企業正撤回韓國。其代表性例子有,23家珠寶加工企業去年從山東省青島市撤回全北益山工業園區。忠北道也向1000家進軍中國的韓國企業發送公文,諮詢回國意向。
此外,目前通過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司撤回企業支援中心正在撤回的企業達到40至50家。專門委員鄭延中表示:“隨着東盟國家出現工資上漲的趨勢,欲進軍發達市場挽救‘韓國製造’品牌價值的企業的諮詢逐漸增多。”
中國工廠仍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中國失去了“世界製造工廠”的地位嗎?專家分析說:“只是從單純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高附加值製造業轉變,很難說是製造業本身走向沒落。”產業研究院博士張允鍾表示:“中國政府對外國企業的態度正從‘無條件歡迎’轉變為‘帶來了什麼’。應時刻關注中國的變化。”三星電子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投資8萬億韓元建設芯片工廠,也是中國政府吸引高附加值工廠的一環。
成均館大學經營專門研究生院院長劉弼華表示:“撤離中國的還是以低工資為基礎的行業。搶佔成為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中國市場的當地工廠,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