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 3/4
上周末,日本九州北部地區一路北上直至關東地區吹遍“早春頭陣風”(即日語“春一番”,一般指立春過後第一次偏南強風)。陣陣南風通知著春天的降臨,令人心情振奮,但是只要一想到萬一這風轉從西面吹來,就不禁心下一黯。引發大氣污染的細顆粒物“PM2.5”,會不會從中國大量吹來呢?
日本環境省上周針對PM2.5問題臨時決定,把“日平均每立方米濃度70微克”設定為指標值,提請普通市民注意健康問題。政府建議一旦超過上述數值,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並盡可能不要開窗戶。
筆者認為,日本此後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尋找對策非常重要。
所謂PM2.5,指懸浮於大氣中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狀物質。由於這些物質體積非常小,直徑僅相當於等同於頭發橫截面直徑的30分之一,因此很容易被吸入人體肺部深處,增大哮喘、肺癌及心髒病等的患病風險。
了解到“小顆粒有害健康”,美國早在1997年便已制定了理想環境的基准。
麻煩的是污染源的多樣化。污染源不僅包括了排放煤煙、粉塵的設施以及汽車等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事物,還有來自土壤、浪湧飛沫以及火山等自然環境。另外諸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氣態污染物質在大氣中發生化學反應後也會生成顆粒物。
在日本,各地針對大氣污染公害的訴訟中上述情況也是爭論的焦點。而日本也是直到2009年才制定出“日平均每立方米濃度35微克以下,且年平均15微克以下”的環境基准。
雖然針對工廠等煤煙排放的規定以及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准等間接起到一些效果,使得日本國內的相關濃度值逐步下降。但在城市裡仍然有不少地區超過了環境標准值。雖然,與中國北京相比污染程度不及幾分之一,然而對於這些主要來自日本“國產”的PM2.5,至今仍沒能建立完善的觀測網從而掌握實際情況。
這次,由於中國的大氣污染問題引起了關注,環境省立即就隨意設定了一個提醒注意的指標值。而至於將這個指標值設為原環境基准的兩倍,也是因為“先這麼著”。
另一方面,本月,不斷在進行研究的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進一步嚴格制定了PM2.5的環境基准。他們以2006年以後超過300項流行病學研究為基礎,期望通過規章等對柴油車加以限制。
日本當然需要向中國提出改善環境的要求,但還請先向走在前面的美國學習,然後聯合中國、韓國開展觀測及流行病學調查,尋求應對良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