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是唯一有可能對美國主導全球的超級大國地位構成挑戰的國家。因此當沈大偉教授斷言中國的崛起是“我們所處時代的大事件”時,你很難不表示同意。
但奇怪的是,沈大偉教授所著《中國走向全球》一書的主旨,卻是為了證明中國崛起的意義並非如此重大。他一開篇就以令人欽佩的清晰筆觸寫道:“事實上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疲弱得令人驚訝,並且分佈極不均衡。與傳統觀念認為的相比,中國並沒有那麽重要,也沒有那麽大的影響力。”此言並不僅僅是對當今形勢的概括。“中國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大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的話。而且中國永遠也不會‘統治世界’。”
對於沈大偉家鄉華盛頓特區的很多人來說,以上分析聽起來很可能就像音樂般美妙。他本人在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擔任中國政策項目主任。但沈大偉並不是一個意識形態的鼓吹者:他把畢生精力都用於研究中國,還曾在《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擔任主編。
在有關中國是一個“不完全大國”的論斷中,沈大偉大量借鑒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對於大國本質的分析——特別是後者有關大國的本質在於整合資源並將其轉化為影響力的觀點。
正是按照這一標準,沈大偉認為中國不滿足全球大國的條件。在他的書中,絕大部分篇幅被用於逐一分析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全球影響力。在外交方面,他認為中國是一個被動回應型的孤立國家,缺乏真正的盟友。在安全防衛領域,中國不像美國那樣擁有全球範圍內的軍事基地網絡以及盟國——中國甚至未在自身所處區域建立起主導地位。沈大偉對於中國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格外不屑,認為中國“對於全球文化潮流的影響微乎其微,國家軟實力可以忽略不計,國際形象則在毀譽參半和糟糕之間徘徊。”
《中國走向全球》一書的論述十分有力、系統,並得到詳實的證據支持。它以一種可貴的方式將信息和研究成果整合起來——所得的結果常常引人入勝。例如,書中對於中國各不同學派外交政策觀點的分析,讓我感覺非常清晰明瞭。
不過,最終我對《中國走向全球》的論點並不信服,原因有二。首先,在最為重要的領域——經濟領域,中國只是“不完全大國”這一論點變得最沒有說服力。其次,這本書有用一幅靜止的圖畫描繪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之虞。隨著中國占全球經濟的比重日益加大,其在其他領域——軍事、文化和外交——的影響力也會增強。
沈大偉似乎對中國經濟實力究竟多強拿不定主意。在這個話題上,章節開始他就列出了一連串令人印象深刻的統計數據。在過去20年間,僅中國就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約40%。如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最大的出口國,持有全球最龐大的外匯儲備。然而,沈大偉在本書中的觀點一以貫之,他斷言中國不管怎麽說“依然是一個不完全經濟大國”。
這一觀點的論據似乎有點薄弱。他指出,中國金融業發展不充分——但鑒於近年來西方經歷的金融危機,這似乎算不上什麽壞事。在對外援助方面,中國“甚至無法躋身全球前10大捐助國之列”——但這個問題似乎相對並不重要。
此外,中國沒有什麽領先的跨國企業,“海外投資僅能排全球第5”。然而,本書接著指出,未來數年中國很可能大規模增加對外投資,現在已經開始在通信和家電等領域培育出真正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品牌的企業。
顯而易見的是,經濟實力不會自動轉化為相應的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力量。因此,沈大偉指出,保守點說,中國很有可能在202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不會同時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政治強國。
不過,你不必成為庸俗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會認為,經濟力量最終構成多數其他形式力量的基礎。貧窮不會產生什麽“軟實力”。在硬實力方面,中國軍費開支增長達到驚人的兩位數,而相比之下,美國預算自動減支很可能侵蝕美國的軍事實力。
不過,不管你是否接受沈大偉的論點,本書都清晰透徹地闡明瞭辯論一方的觀點。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對一場關鍵的論戰做出了寶貴貢獻。
本文作者是是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零和世界》(Zero-Sum World,Atlantic出版社出版)一書作者
《中國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國》(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著,牛津大學出版社(OUP)美國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