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013

科研不應成為美國減支的犧牲品

英國金融時報

據說,19世紀50年代的英國財政大臣威廉•格拉德斯通(William Gladstone)曾問過偉大的物理學家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一種被稱為“電”的新發現是否具有實用價值。法拉第答道:“啊,先生,很可能用不了多久您就能對它徵稅了!”

科學發現在改善生活、創造財富方面是無與倫比的。但近幾十年,這一觀點卻在美國遭遇根本挑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數據顯示,在1989至2009年間,用於研發的聯邦支出每年僅增長1.3%,低於國內生產總值(GDP)2.4%的年增速。這不是什麽好消息,但情況可能還將惡化。

從周五開始,美國將全面削減聯邦資助的研究,這屬於自動削減預算計劃——“支出封存”(sequestration)——的一部分。此舉大錯特錯,將使有史以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強“興奮劑”被進一步削弱。

二戰以來,大學和公司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實業。美國商務部表示,美國戰後75%的增長均與技術創新有關。美國的模式也得到了廣泛認可:世界各國均在以創新推動增長。
但在美國,對聯邦赤字的關註可能讓政府領導人忽視一個基本經濟事實:我們的增長存在問題。美國正在走出衰退,但年增長率只有2%左右。

以財政責任之名削減美國的研發能力,好比以提高飛機效率之名扔掉它的發動機。研發只占聯邦支出的一小部分,但在促進長期經濟增長方面,它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美國固然需要削減支出,但它必須理智地削減支出,對於關鍵領域還要繼續堅持投資。如果美國國會批準“支出封存”,各機構獲得聯邦資助的研發活動將在2013年削減5.1%至7.3%;削減和停滯將持續到2021年。

無黨派傾向的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在一份報告中估計,此類削減將使美國GDP在這9年裡損失2000億美元——這一估計是將“支出封存”與研發支出僅維持在2011年比例的狀況相比較。如果在這9年裡,美國將研發支出維持在GDP的恆定比例,GDP將增加5650億美元。如果美國的研發投資比例與中國相同,GDP將增加8600億美元。

光是在未來三年裡,“支出封存”引起的研發支出削減預計將導致60萬人失業。這一數字還不包括因為缺乏資金而放棄研究的傑出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我們將失去整整一代的革命性構想。

假如美國將研發占GDP比例維持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我們不僅不會討論削減支出,反而會將每年的研發預算增加1100億美元。美國的研發支出占GDP比例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僅列第8。

最近一波美國創新商業化的浪潮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計算機科學的進步程度推動了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加和互聯網的發展,為思科(Cisco)、英特爾(Intel)和谷歌(Google)帶來巨大機遇。後來,美國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基礎之上又誕生了生物技術革命。

這兩大領域的進步皆源於聯邦政府資助下的科技突破。上世紀90年代末,信息技術帶動下的經濟快速增長令美國稅收大量增加,使聯邦預算出現盈餘。

在計算機革命、生物技術革命及其他重大科學進步中,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人員的最大作用是構想宏偉的計劃。在互聯網面世之前的幾十年,探究計算機前景的人們誰也不知道具體的發展方向。在聯邦撥款的支持下,研究人員打下基礎,最終促使行業創造出拉動整個經濟的產品。政府聰明地解決了典型的市場失靈現象:私營領域無法承受基礎性研究的高風險。

全世界最優秀的研究型大學和創新型公司多數仍在美國。如果美國重新致力於為這些增長引擎投入資金,它將能夠維持長久以來的競爭優勢,實現增長,降低預算赤字。這並不是結果不可預知的魯莽,而是令美國一直以來受益匪淺的慣例。

本文作者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MIT)校長和英特爾(Intel)前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