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科特•坎貝爾
有一幅關於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諷刺畫,大意如下:中東和南亞是美國權力和威望的墓地,華盛頓必須盡快在這些不知感恩的國家止損,並將全部註意力轉向21世紀的頂梁柱——更加和平、更有利可圖的亞太地區。這種“重返亞洲”的理念,被描繪成不僅符合美國利益,也理應受到大多數亞洲國家的歡迎。
但亞洲的事情不像其他地方那樣簡單明瞭。上述理念的前提假設首先是,不管怎樣,亞洲的商業價值比較大,而發生沖突的可能性比較小。這種假設有許多問題。事實上,在市場欣欣向榮的背後,這一地區的各種緊張關系正逐漸升溫——從朝鮮各種極具挑釁性的行動、地區主要大國不斷增長的國防預算,到中國南海和東海海域令人煩惱的爭端(這些爭端導致相關國家交惡)。因此,即便美國最終能夠向亞洲投入更多資源和關註(這一天正在臨近),美國的外交任務也不會輕松。
但那幅諷刺畫中錯得最離譜的一點是,認為亞洲各國翹首期盼美國迅速撤離中東、將註意力重新投向亞洲事務。可以證明,這一點是錯的,並且誤判了幾個關鍵趨勢及現實。
比如說,過去十年來,一些亞洲國家已悄然成為幫助中東和南亞加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大多數亞洲國家一度只關心家門口發生的事情。別處的問題是別人的問題。小布什政府亞洲政策的一大貢獻就是,促使東亞一些正在興起的國家更加積極地參與中東和南亞難題的解決。許多亞洲國家破天荒地開始將眼光投向“本地區之外”,並開始以積極得多的姿態參與中東和南亞的外交事務、發展難題和安全事務。
這種轉變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效果,盡管可能並不廣為人知。日本是阿富汗建設公民社會的最大支持者,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為阿富汗建設學校、資助公務員和提供培訓。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後,韓國一直利用其新建的援助部門提供的資源,支持中東各國的發展。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已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提供物質援助。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已向阿富汗派遣特別部隊。就連中國也開始以積極得多的姿態,參與旨在抑制伊朗核野心的幕後外交。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這些亞洲國家已向中東和南亞地區投入巨大政治資本和資金援助,在某些情況下還派出了兵力。這些國家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投資打水漂,也不希望採取匆忙撤離的戰略,因為這種戰略可能讓以往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許多亞洲國家在決定參與中東和南亞事務之初,在國內就面臨諸多反對,如果這個決定被視為結局糟糕,那麽國內的反對聲音會變得更大。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亞洲越來越依賴海灣國家的能源。亞洲每一個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即所有東北亞國家),對於南亞穩定局面的維持和增強,都有不可妥協的要求。美國匆忙撤離會給能源安全帶來不可接受的風險。
最後一點事關美國的權力和威望。美國要想成為穩定亞洲的一支力量,關鍵在於其承諾的可靠性。在局面變得棘手時,亞洲國家能否指望美國扮演堅定盟友的角色?如果美國過早草率拋棄自己在中東長期投入的利益,可能只會讓整個亞洲想起美國過去是如何對待越南的。
美國將繼續推行“重返亞洲”政策,甚至更進一步,推行戰略權益向亞洲再平衡。但美國應以負責任的態度推進這一進程,這既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也符合亞洲的長遠利益。因此,“重返亞洲”政策面臨一個悖論:美國在撤出中東的過程中如何照顧美國和亞洲的利益,將成為人們評判美國在亞洲提高權力和威望的努力是否成功的部分依據。
本文作者是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董事。2009年至2013年擔任美國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