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2015

沒有誰是生命高手;快樂,是一輩子的學習。

陳文茜

什麼令你迷茫?你可以很快列出一串清單。
什麼令你憤怒?名單更長。
什麼令你快樂?答案可能猶豫不決。
伊比鳩魯曾經列出他的快樂清單:品嘗美食、聆聽美妙的音樂,看見美麗的事物、性的歡愉,還有哲學的思索。
哲學通常與禁慾苦修連結,伊比鳩魯則毫不猶豫地將「快樂」加入哲學的行列,在那個二千多年前的年代,當然引人側目。
伊比鳩魯的衣著乾淨而樸素,他可不想像蘇格拉底般蓄鬍、不洗澡、光腳,穿著臭衣裳。伊比鳩魯的某些理論乍聽之下,好似接近感官的享樂主義遠超過對心智思辨的熱愛;但伊比鳩魯自有一套他的理論。

物質模糊心靈自省

他認為人免不了墜入痛苦的深淵,例如死亡,朋友的出賣,愛情的欺騙……。某些痛苦未必能完全依賴冷靜的理智分析克服,此時美食、美妙的音樂、美麗的花朵與風景,正如頭痛生病時尋找醫生開個暫時止痛藥方,它是一種轉移;把人從最深的痛中拉出來,然後再以「哲學的思辨方式」引導人們得到真正的釋懷與快樂。

人生不能預約。佛語所述的「無常」,我們聽來「平常」,一旦發生,往往迅速地掉入黑暗深淵,爬不出來。脫離黑暗的方法,伊比鳩魯開的處方竟與王宣一悼念母親的聰慧方式答案相符。

整整橫亙2350年,科技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但人性不會變。沒有誰是「生命高手」,快樂是一輩子的學習。遇著逆境換個角度思考,換個方式度過,為自己或所愛的人插一盆花,寫一首詩,與家人合煮一桌菜。每一個傷心都因為它背後包含了某種「愛」,把其中的「愛」發展成歡愉的儀式,然後從「傷心」裡,慢慢優雅地走出來。
許多事,不是非號啕大哭不可。

「愉悅派哲學家」們為了凸顯什麼是快樂的條件,什麼不是,曾列出一個簡易表格,我大致抄襲如下:
(A)自然且必要的:朋友、自由、思想、食物、庇護、衣服。
(B)自然卻不必要的:豪宅、私人大浴室、盛宴、僕人。
(C)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名望與權力。

根據這份快樂表格,我們很快地發現現代人不快樂的理由。現代人除了相信愛情會帶來快樂外,還相信金錢等同快樂,奢華則等同快樂的極致。昂貴的物品,以一種商業廣告宣傳模式滲入我們的腦海,讓我們相信物質的擁有,代表宣傳上所象徵著古典、高人一等、時髦、微笑及幸福。奢華物質的憧憬,取代了現代人的心靈重整,模糊了人與知識、自省之間的關係。
而精神醫學報告證明,自殺率與貧富幾乎沒有關聯;在非洲只有他殺,或餓死,鮮少自殺。歐洲多的是在美輪美奐古堡中自殺的例子,奢華只是假象,無法使人免於傷害。

快樂是一生的學習

在我眼中兩千多年前希臘哲人的快樂清單,少了「換位思考」這個快樂項目。

當我17歲外婆驟逝,回到嚴厲母親的家時,我一度自憐以為自己是孤兒,結果我當起了孤兒院志工,馬上明白我不是孤兒,日子好得很,只是給錢的媽媽「態度不好」;30幾歲一度飽受輿論騷擾時,走避香港南丫島,那裡的人吃著瀨尿蝦,管妳是誰……;50多歲又遇到不可思議的人事時,狠心地讓自己一個人至紐約流浪,不到10天想通怎麼回事,而且還玩了一個「微博」中央公園快閃,來了近百個朋友,雪地裡一起吃熱炒花生。

沒有誰是生命高手;快樂,是一輩子的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