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2015

認清GDP 買回「被賣掉的未來」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迄今全球最崇高的獎項還是「諾貝爾獎」,而發明火藥的阿弗烈‧諾貝爾(Alfred Nobel)為何要在遺囑中設立該獎項?據知因火藥被製造成殺人利器,使諾貝爾頗感心痛,終於改寫遺囑,捐贈大筆款項成立「諾貝爾獎」。

在經濟學界也有三個類似諾貝爾「無心或善意發明反成害」的有名例子。一是經濟學始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經典名著《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該書旨在探索財富的本質及源頭,而財富是要造福全人類的,讓世人雨露均霑,但因「Nations」中的「s」被忽視或被有意曲解,乃被誤導為只為「某一國」追求財富,助長「以鄰為壑」的「國家主義」之興盛。要知道史密斯書中最凸顯「分工」、「合作」,人群間互助合作、各自發揮自己的「比較利益或比較優勢」,讓寶貴資源發揮最有效率的使用。國與國間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於是所有地球人的福祉都增進,這是「經濟自由主義」的呈現,若只為自己的國家爭強奪利,損人利己,就成為經濟戰爭,「經濟國家主義」橫行,荼毒世人,是當今寫照。

凱因斯(J. M. Keynes)有「總體經濟學之父」稱呼,其倡議「創造有效需求」的理論,讓政府掌握權力以各種政策創造有效需求解決「過剩供給」、經濟嚴重不景氣難題,本來是為一九三○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提供解藥,因為當時失業遍野,凱因斯為解燃眉之急,乃提供極短期政策藥方,曾被譽為救世主,然而短暫效果卻遺下長遠後遺症。但此政策與政治權力緊密結合,成為丟不掉的奶嘴,近年全球QE不斷、貨幣大放送的情景怵目驚心,已然成為酗酒、毒癮,表現在「債留子孫」、大債時代、金錢泡沫、沒有明天,這也並非凱因斯創造其理論的本意。縱使凱因斯會公開收回其主張,政客們也不會放棄使用,因為太好用了啊!

顧志耐(Simon Kuznets)是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國民所得之父」尊稱,他也是在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之際,創造了「國民所得會計帳」(GDP),本意是在藉之了解一國經濟的內涵。哪知由國民所得所引發的各國「競逐」經濟成長率,強調「本國」的經濟實力、經濟競爭力,導致全球貨幣戰爭、經濟戰爭,脫離各國應分工合作、互通有無的本質,和史密斯的《原富》被解為《國富論》之後果相同。

如今,各國都一再應用凱因斯理論讓政府拼經濟、追求經濟成長,竟已到「拼掉我們的未來」之不堪境地。英國經濟學者黛安‧柯爾(Diane Coyle)在2011年出版的《The Economics of Enough》為我們作詳細的描述,她質疑政府拼經濟卻賣掉人民的未來。她不只一針見血提出警訊,還將諸種待解決的問題歸結,認為最重要的是改變衡量經濟的指標,而當今全球最通用的指標就是GDP,但黛安‧柯爾明確指出,以GDP衡量經濟成長卻讓人民「無感」。

過去我們用GDP來評估國家的經濟力,現在的政客們卻用GDP來騙取選票。黛安‧柯爾或許有同樣的感受,乃緊接著《被賣掉的未來》再寫出這本《GDP的多情篇史》新書,教導一般庶民弄懂GDP,很值得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