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發酵已久的黑箱課綱爭議,使高中生走上街頭,教育部長吳思華違法推行的新課綱中對於台灣歷史以及追求人權史的抹滅,讓大眾齒冷,幸而台灣仍有出版自由,不少史家用庶民在地觀點重新檢驗台灣歷史,其中文史達人莊永明就以出生地台北出發,重現城內舊事風華。
愛蒐集文物的莊永明擁有多張老明信片,這張明信片發行時間是明治年代或大正初年,彼時台灣總督府還在興建中。 (莊永明/提供)
生於1942年大稻埕的莊永明,認為自己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才能書寫出50餘冊在地歷史書,「歷史其實源自於生命的記憶,我所寫的很多都是來自親身或家族的生活經驗。」身為國內民間史料蒐藏最博雜研究者之一的莊永明,這回提筆寫出第一本回憶自述《活!該如此》,就是想把自幼生長之地如大稻埕、八芝蘭(士林)、大龍峒等台北老街,以及文人雅士的豐富史料收錄書中,「台灣曾有不能言說的時代(意指戒嚴時期),有很多當初不敢說的故事,必須有人將這些故事流傳給後代知影。」
非科班出身的莊永明,因為興趣一頭栽進歷史大觀園,談到生長之地大稻埕崛起的由來,立即開啟話匣子,他指出大稻埕由來類似現代「BOT」觀念,「時任台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企圖將大稻埕規畫為台北港,欲藉淡水河河運之便,將大稻埕河岸建設成輸出入的集散中心,便邀請茶葉之父李春生、板橋林家大家長林維源投資闢建千秋街和建昌街(今貴德街)。」街道一落成便吸引怡和、德記等5大洋行紛紛設立跨國分公司,也有不少外交使節進駐,如美國公使館、丹麥公使館、義大利公使館、荷蘭公使館、德意志公使館皆聚集此處,使此區充滿「異人」情調,後來更被市民稱為「洋人街」。
「我喜歡人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不吝分享的莊永明手邊所有資料都是親自訪問耆老、走訪街頭巷尾考究而來,從事台灣史料研究多年,莊永明認為歷史是不能斷裂的,更重要的是不能閉門造車,「歷史故事如果擺在象牙塔中,就失去了意義,台灣史應該要普遍播種,走入每個人的生活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