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12

沒有正義, 就有危機

葉家興

「不給糖,就搗蛋」(Treat or Trick)是萬聖節的孩子用語。在研究大蕭條與金融海嘯起因的共通之處時,學者的發現也可以用類似的語句描述:「Justice or Crisis」(沒有分配正義,就有經濟危機)。

 在美國經濟學會出版的《經濟文獻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的論文中,三位學者亞金森(Anthony B. Atkinson)、皮科提(Thomas Piketty)、賽斯(Emmanuel Saez)研究近百年的美國稅收紀錄,發現在一九二八年和二○○七年,最富裕的美國人手中的財富都達到了頂峰,例如最富裕的一%人口,擁有接近國民總收入的四分之一。而在分配相對平均的一九五○~一九八○年代,這個比例只在百分之十上下。

 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特徵之一,就是國民財富的越來越高比例,像「巨大的抽水機」一樣,被抽到了少數人手中。財富過於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中產階級非但無法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反而因炒高的房價和商品價格而致購買力不足。當整個社會購買力不足,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就難以避免。

 大蕭條前數年,大量資金在華爾街投機;與金融海嘯前數年,大量資金在房地產市場駐足類似。泡沫的甜美,使財富不斷向上層累積,因而炫耀性消費充斥。然而泡沫的苦果,卻由所有人概括承受,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大量失業、衣食匱乏…。

 歐巴馬如果不是打著「變革」的旗號上台,人們可能不會對他有太大期望。然而他在任四年,股市迭創新高,失業率卻居高不下;「大到不能倒」銀行愈來愈大,稅制不公連超級富豪巴菲特都不好意思。四年來,上層依舊功利投機,金融和原物料炒作肥了少數,卻讓中產者備感壓力。金融海嘯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奢華享樂與飢寒交迫並存的荒謬,又改變了多少?

 歐巴馬所任命的伯南克,將惡化分配的非常態貨幣寬鬆政策常態化,以為華爾街領軍,實體經濟就會跟隨。殊不知,卻是為下一次危機搧風點火。一般人用了無效辦法,早就改弦易轍,另謀他途;但在伯南克眼裡,如果量化寬鬆無效,表示劑量不足。

 柏南克日常進出的伊寇斯大樓,是以聯準會在大蕭條年代的主席伊寇斯(Marriner Eccles)為命名。他是貧困摩門教移民之子,年輕時曾遠赴蘇格蘭當傳教士,後來回到美國經商有成,成為富甲一方的資本家。他在一九三四年陰差陽錯成為聯準會主席之後,在位長達十四年,期間卻拋棄資本家身分,積極捍衛普通民眾的福祉。他認為大蕭條的起源正是富裕階級財富的大量累積,使得其他人購買力下降。因此他所建議的經濟計畫中,就包括對富人課更高的所得稅和遺產稅,以控制資本累積和防止過度投機。

 這段歷史,除了歐巴馬和柏南克應該反思之外,也值得台灣的經濟執政團隊反思。產業結構升級,沒人會反對。然而美國近三十年的經驗顯示,產業升級並不能保證普通人的實質薪資提升。稅制扭曲所造成的財富向少數人集中,不斷擴大的不公不義,才是金融危機和薪資停滯的罪魁禍首。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