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2012

林毅夫:各國需投資基礎設施帶動世界經濟復興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接受本報採訪時,就最近中國經濟狀況分析說:“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歐債危機,另外方面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現在接近到尾聲,這是週期性的。今年能否達到8%,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而且中國經濟不僅僅未來幾年,保持8%應該是完全有可能。”

問: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經濟依靠“泡沫經濟”增長,而很多觀點認為今後“泡沫經濟”很難持續。你如何看這種觀點?

“泡沫經濟是不可持續,泡沫必然會破滅,破滅國內會帶來經濟的危機,經濟的蕭條,經濟的增長乏力。不過,這和以加大政府支出創造有效需求的凱恩斯主義是不同的兩回事。因為目前的經濟危機在復蘇過程當中。由於民間的投資意願非常低,失業率也高,民間的消費也不可能成為經濟復蘇的主要的拉動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也是必要的。”

問:具體地說,需要何種財政政策呢?

“傳統的積極財政政策,經常是挖個洞補個洞。不過,這種方式並沒有提高生產率,可能是會不可持續的。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應該消除經濟增長的瓶頸,如投資在基礎設施和環境、綠色經濟上面。”

問:從歷史上看,每當金融危機爆發後,經濟蕭條局面持續3至4年後就開始復蘇,的確有這種經濟週期。不過,金融危機爆發已經過了4年,現在還是擺脫不了危機的陰影。難道這種經濟週期已經消失了嗎?

“過去經濟危機通常是在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地區發生,而世界其他地區比較健康,這一點為這些危機國家解決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一個國家發生危機,那麼解決危機的方法是通過結構型改革提高競爭能力,比如降低工資、減少福利、金融部門裁員等。短期之間都被減少需求,造成經濟會放緩、失業率上升。過去解決辦法就是一方面進行改革,另方面貨幣貶值增加出口,靠出口增加創造需求來抵消國內的需求,快則一年兩年,慢則三年四年就走出去了。然而,這次發生問題,和以前的不一樣。像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沒有獨立的貨幣,他們不能貶值。歐元貶值,就引發美國、歐洲、日本的競爭性貶值。美國和日本數十年來都還沒有進行結構調整、改革。我覺得這次可能會比以往更長,很可能重蹈‘日本20年走不出去危機’的覆轍。 ”

問:那麼,世界經濟該如何走出危機呢?

“可以從過去一個國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吸取教訓。經濟危機國家一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來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貨幣貶值來創造機會。在當前的經濟狀況之下,可以採用這種方式。比如,實施‘全球性馬歇爾計畫’來解決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的老朽的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瓶頸的問題。這種全球的積極財政政策、全球的馬歇爾計畫,和過去一個危機國家貨幣貶值來增加出口的機會是相同的。如果發達國家不採取這種政策,社會救濟多,開支就大,經濟增長慢,政府的赤字就會增加,就像日本1990年的時候。1991年泡沫經濟剛破滅時,日本政府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現在已經達到230%了。

發達國家有一個選擇,就是他們利用國際儲備貨幣這個優勢,可以用印鈔票來搞全球的投資和消費。這樣做,短期能刺激消費,提高生產率。如果能真的落實,可以避免這種全球的危機長期化,不然,經濟危機長期化的可能性是非常高。”

問: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經濟今年很難“保八”。你如何預測?

“中國經濟能否達到8%,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中國政府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繼續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首先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相對好。因為,政府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15%左右。雖然地方政府的負債10萬億,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到25%。如果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負債加起來,也不過國民生產總值的40%。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講40%的負債,其實是屬於相當低的。所以中國政府用積極財政政策來刺激的空間挺大的。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還很大尤其是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投資,城市裏面道路非常擁擠,修一些地下鐵路,修一些環城路,城市內部的交通設施,污水的處理,還有其他方面項目。另外,民間儲蓄率也很高,外匯儲備3萬多億美元。只要有需要,中國政府可以用積極的政策投資提高增長率。”

問:這會不會是過於樂觀的預測?

“中國2008年人均收入水平相當於美國的21%,相當於日本1951年的水平,日本1951年的收入也是美國的21%,相當於新加坡1967年、臺灣1975年、韓國1977年。日本是從1951年-1971年維持的20年每年平均9.2%的增長。新加坡、臺灣也差不多。韓國也從1977-1997年20年裏維持平均7%左右的增長。大陸從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東亞經濟體的發展方式很相似。東亞經濟體都利用後發優勢加入到國際大循環裏面,讓經濟得到高速發展。我相信大陸經濟維持20年增長8%的潛力是存在的。”

林毅夫簡歷

出生于臺灣,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
2008年8月-2012年6月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
現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