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2012

消除投資障礙才能扭轉出口衰退危機

工商時報社論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日昨在台塑企業運動大會致詞時,引述本報社論強調「台灣經濟走緩,不只是景氣循環問題,『產業過度集中、出口價格頻頻走跌』是兩大危機」;他同時感嘆台塑集團很想在台灣投資,但卻遭遇重重阻礙,令人相當失望。

 在此之前,財政部統計處發布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0月出口又下滑1.9%,累計1至10月出口衰退達3.7%。財政部分析認為全年出口負成長幾已成為定局。關於台灣出口衰退的困境,王總裁的感嘆凸顯台灣產業競爭力下滑的結構性問題,恐怕不是政府加強貿易拓銷所能解決,而必須從投資面著手,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平心而論,歐美市場需求疲弱,固然是限縮我國出口規模與成長的原因之一。但是,若觀察今年前三季亞洲主要國家的出口表現,台灣衰退3.9%,不但遠遠不及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出口成長7.4%和1.8%,比起日、韓、星(日本-0.5%、韓國-1.6%、新加坡-0.3%),台灣衰退幅度特別大,顯然不是景氣循環問題所能解釋。

 若以台灣產業在中國大陸市場的表現觀察,今年前三季大陸進口成長4.8%,但我國對大陸出口僅成長1.4%。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金額成長幅度落後於東協國家和韓國,不但電子零組件業出口被韓國的取代,臺灣化學材料及基本金屬等產業對大陸出口的表現也遜於日、韓。這些產業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占率呈現彼長我消的情勢,背後反映的臺灣產業競爭力下降問題,特別值得注意。

 尤其過去台灣出口一向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上,扮演著中上游供應商的角色,如今出口持續衰退除了顯示由於中國大陸國內產業供應鏈日趨完整,化學材料、金屬機械、資訊電子產業進口替代情況明顯擴大,加上東協國家產業持續升級,已經使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逐漸下降。這樣的困境若無法突破,則即使全球經濟大環境回穩、外部需求增加,台灣的出口動能恐怕也難以有同步擴展。

 換言之,就因應出口衰退的對策而言,經濟部推出「出口龍騰計畫」,擴大出口融資、拓銷、洽國外買主來台,以及藉由「拓銷訪問團」,拓展印尼、菲律賓、緬甸及越南等新興市場的做法,固然具有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爭取新興市場龐大內需商機的意義,但是由於產品競爭力下降,今後仍將面對南韓、中國大陸和東協國家的價格競爭,以及出口價格持續走跌的危機。

 想要扭轉這種危機,唯有從提升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價值與地位著手,特別是應全面性檢討台灣各產業在美日歐等先進國家市場,以及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消長狀況、目前與未來面對的競爭威脅,進而為各個產業找到新的技術研發、創新的產品開發及投資方向,尤其應鼓勵化學材料、基本金屬、機械及紡織等產業積極在台灣投資於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以及加速吸引台商回台投資,運用創新加值產生競爭優勢,才是避免產業過度集中與活絡經濟的根本之道。

 配合上述策略,雖然行政院已經提出「三業四化」、「傳統產業維新方案」和「中堅企業躍升計畫」等措施,希望促進民間投資。但是,民間進行投資計畫過程中經常遭遇的環保與勞工障礙,如果執政當局始終未能協助解決,則吸引重大投資以提高台灣產業競爭力的目標,終究將淪為讓人感嘆的空談而已。

 以台塑為例,該集團近年來在大陸、越南及美國等地的海外投資高達150億美元,但在國內斥資新台幣2千億元的六輕5期及4.7期高值化橡膠產品投資案,卻因為屢遭地方政府杯葛與環保署恣意提高環評標準,而落得毫無進展。這種荒唐現象顯示,行政院若無法儘快解決該爭議,則政府力推的「石化高值化方案」,又將變成一張空頭支票。

 最後,必須提醒的是,雖然政府已經啟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但是有意申請的廠商普遍面臨勞動力不足問題。一方面因為願意投入生產線的年輕人不多,導致本勞招募不易;二方面因為現行法規規定企業須在設廠運轉14個月後,才能向政府申請外勞,也使企業無法獲得能滿足需求的外勞人數。這些問題均需政府儘快突破現有外勞法規的僵固性,改以更積極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廠商投資所面對的困難,台灣才有可能提升全球產業供應鏈地位,扭轉出口衰退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