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012

正視高學歷失業嚴重的問題

工商時報

上個月台鐵舉辦鐵路特考,其中最基層的鐵路道班工,有一位博士生擊敗3千人,搶到這份一個月約3萬元的工作。由於情況特殊,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其實去年4月時官方就曾根據調查的統計資料推估,國內約有2萬多名碩博士生處於失業狀態,而當時台灣的經濟景氣尚未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即已出現高學歷難以就業的現象。如今博士生搶做鐵路道班工的事件,更加突顯國內高學歷畢業生求職的困難。

 今年鐵路特考,近5萬4千人報考,錄取811人,其中最基層的鐵路道班工,由於要負責鐵路的養護工作,例如把鐵軌舖平維護鐵軌的筆直性,完全得靠人工,工作時間經常是在大半夜。因此道班工體能要求嚴苛,報考人員要負重40公斤,在20秒內跑完40公尺,而且除了筆試外,第2輪的體能測驗才是能否錄取的關鍵。據報導,除了1位博士學歷外,尚有其他50多位碩士也參與第2輪的體能測驗。

 在民營機構工作的人都知道,一般公司在徵求人才時,除非是大型公司的研發部門,很少會徵求博士學歷者,即使博士求職者願意降格以求,企業也會以「小廟容不了大和尚」來婉拒。可以想見,台鐵的博士生可能因此轉而尋求公家機構的求職考試,至少與高中學歷者有同樣的錄取機會,況且他身強力壯通過體能測驗,就不能不錄取他。如果這是實情,那麼年輕人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學歷愈高反而愈難找到工作。

 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顯示,去年7月台灣15歲以上的人口中具有碩博士學歷者約97萬人,今年雖然還未見正式的資料,但這幾年台灣每年畢業的碩博士有6萬多人,因此預估目前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應已達到103萬人。由於碩、博士人口的普及,統計風險降低,我國官方自去年起開始有碩博士失業的統計;根據官方的估計,我國去年失業的碩博士人口約有2萬人,而且平均失業週數為27週,也就是多達半年的時間在找工作。

 再根據工商時報今年10月中旬的報導:主計總處的調查指出,台灣8月份失業率為4.40%,但在各學歷裡包括國中、高中職、專科學歷者的失業率都比去年8月來得低;惟大學與研究所兩個較高學歷族群的失業率則持續升高。大學學歷的失業率由去年8月的6.10%升至今年8月的6.38%,博碩士失業率更由3.19%一舉上升至3.94%,博碩士失業率近一年間升高0.8個百分點,不但高於大學學歷的0.28個百分點,升幅之大居各學歷之冠。由此可知,前述博士生報考台鐵道班工,恐怕不是個案而已。

 雖然研究所學歷失業率雖仍比大學、高中職低,但今年以來已陸續超越專科學歷、國中及以下學歷的失業率水準,而且在可見的未來將有更多的碩博士生加入職場行列,其失業情況只會更嚴重。

 過去一、二十年來,公私立大學快速擴充,碩博士也同樣增加,尤其是博士生,原本還有很多機會尋求教職。然而近幾年,情況剛好完全相反,一方面公私立大學的職缺趨於飽和,另一方面碩博士生的供給卻愈來愈多,要找到適合的教職變得非常困難。尤其近來更受各方詬病的是,從公立大學退休的教授,紛紛轉進私立大學繼續任教,不僅領了雙份薪水(退休年金和目前的薪水),更佔據了職缺。過去因為教師人力供過於求,而有所謂的「流浪教師」,曾幾何時,因為碩博士生的供給太多,也升格為「流浪教授」。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即曾表示,除非民營研發經費提高,需要更多研發人力,否則碩博士的失業率一定還會再升高。

 台灣高等教育使用的資源,以高教經費占GDP比重而言,台灣在2010年為1.9%,高於日本的1.5%、德國的1.1%、法國的1.3%,再加上政府近年來的「五年五百億元」特別預算為高等教育加碼,就可知其預算之龐大。將預算用在教育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培養的高等人才卻無法為社會所用,就值得檢討了。

 反過來看台灣在研發的投入卻相對的少。這幾年政府政策上雖然訂有向上提高研發經費的目標,不過去年台灣研發投入只佔GDP的2.9%,而去年韓國的研發投入則佔GDP的3.74%。再者,台灣政府和民間投入金額的比例約3比7,國科會每年雖然編列研發投入補助900多億元,但三星一年就投入2,500多億元。兩相比較,就可明瞭關鍵產業的發展,台灣為什麼會落後韓國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過去資源分配的不當,又未能隨著時勢的變化而修正政策,以致造成今日弊病叢生。目前執政當局正急迫要改善的公教勞工年金制度,其實也是資源配置不當所引起的強力反彈,教育資源配置只是其中一環而已。世事變遷如此快速,政府各部門都要就其所主管的政策,重新加以檢討。尤其現在政府財政困難,資源如何有效運用和適當的配置,其實已變成施政上最優先考量,政府各級主事官員都應有此體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