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論述
林濁水
在1968年前中國對釣魚台主權從沒意見,1968年聯合國宣布附近海域有豐富油氣儲藏後,台灣爆發保釣運動,但中國仍然對釣魚台興趣不大,1972年周恩來輕鬆到不屑地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說釣魚台「不要討論了,在地圖上找不到,不過由於石油問題才出現爭論的嘛」。1978年中國漁船接近釣魚台海域,鄧小平向日園田外相保證,「這樣的事以後不會再發生」。
過去中國態度是那樣,今天為釣魚台,中日竟緊張到《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都登文章警告東亞情勢有如一次大戰前的歐洲。中日是當今大國,按理有大國規矩,因此,另一種說法是,雙方還只會僵在那邊,不會有真正的衝突。但如果格局放大,把東海的對峙和中國在南海海域衝突擺在一齊看,結論就不輕鬆了。中國和南海各臨海國的衝突並不是一直停留在僵持對峙的局面,相反的,中國網站上一篇「解放後中國在南海基本上一直開疆」的po文說,是「長達62年的時間段中」「北京政府在武力開疆」「逐步推進」:「1950年佔領西沙東部是第一次(從國民黨手中奪得的,應該不屬於開疆)。1974年佔領西沙西部是第二次。1988年佔領南海部分島礁是第三次。2012年和菲律賓在黃岩島對峙是第四次,一直在擴張。」
重要的是這擴張不僅是為了海域資源,更是要實踐「海洋軍事大國」的目標。
1980年代「中國的馬漢」劉華清為中國海軍作了「三步走遠景規劃」:21世紀初控制第一島鏈(由靠近亞洲大陸沿岸的群島組成);2020年左右控制第二島鏈(由第一島鏈外擴到太平洋北部群島);2050年左右「全球行走」。
監視海域主要航道
回顧二次戰後中國在海域的擴張,還真是符合劉華清三步走的時程規劃:如今是2010年代,當從第一島鏈舉步跨入第二島鏈,於是最近的緊張就發生在接近島鏈外緣的釣魚島和黃岩島上。情勢如此,於是有戰略專家強調釣魚台戰略地位多麼重要。例如「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央部位,台灣若掌握釣魚台,則可部署成防禦外敵入侵北部的重要屏障。而日本如掌握釣魚台可以作為控制台灣和實施南下擴張戰略的前進基地,大幅擴展防禦縱深。監視台灣北部、中國沿岸大片地區和台灣海峽附近海域的主要航道。」
表面上這些論點符合馬漢海權論──要當海權國家必須佔據樞紐位置海島的原則。但事實上不然。除位置好外,島嶼還要有可以成為艦隊基地的足夠力量和資源,否則易攻難守,戰略、戰術上都是嚴重的負擔而非資產。這點中國軍方了解,那為什麼對釣魚台還勢在必爭?除了士氣問題和海洋資源的爭奪外,中國軍方的想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突破島鏈,中國認為最有價值是突破台灣這一關,根本不是釣魚台,但取得台灣又不是一蹴可幾,於是便要先尋找鬆動台灣在島鏈上和美國結為「安全夥伴」或準軍事結盟關係的機會。在馬總統上台採取親中政策並要求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時,中共軍方人士認為機會已經出現,便運用台灣和臨南海國家有主權爭議的事實,賣力推動南海軍事合作,如今又強烈要求合作保釣。於是太平島和釣魚台便成了中國鬆動台灣島鏈角色的兩大地緣支點。
金溥聰說釣魚台事件讓東亞問題變得特別敏感,美國正重整亞太布局,台灣居中是很重要的一塊,精準地掌握中共這樣操作下台灣的空間。但無論如何,台灣膽大之外必須心細,因局勢到底凶險,而台灣畢竟是小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