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美國與歐洲的經濟政策都發生可怕的事:雖然金融危機的最嚴重的情況已經結束,大西洋兩岸的經濟仍處於嚴重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然而西方世界的決策精英卻認為,失業不再重要,減赤才是當務之急。
我最近多次撰文強調,有關赤字的憂慮被過度誇大,現在我還想談談另一種不同但卻相關的病急亂投醫心理:拚命找撙節政策奏效的實例,只因為主張財政撙節的人士既打包票又出言威嚇說,撙節可以避開危機同時再造繁榮。事實上,撙節派人士多年來一直都在尋找「『好』痛苦先生」(Mr. Goodpain)。
這種尋找首先出現在撙節派與愛爾蘭的嘗試。房市泡沫破滅後,愛爾蘭立即祭出嚴厲的減支措施,且一度被視為經濟美德的終極典範。當時的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聲稱,愛爾蘭是全體歐洲負債國家的模範。美國保守派陣營甚至更進一步,卡托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雷諾斯表示,美國應該效法愛爾蘭的政策。
特里謝2010年3月發表這番讚美之詞,當時的愛爾蘭失業率約13.3%。此後愛爾蘭的經濟每有起色都被解讀為它的經濟已經開始復甦。然而至上個月為止,愛爾蘭的失業率仍然高達14.6%,僅略低於去年初達到的最高峰。
接著是英國。2010年中,以保守黨為首的英國聯合政府改採撙節政策,原因之一是它認為愛爾蘭的政策非常成功。和愛爾蘭不同,英國沒有採用撙節政策的必要。當時英國和其他以自己貨幣發債的先進經濟體一樣,可以用超低利率舉債,至今亦然。然而卡麥隆政府認為,嚴厲的財政緊縮不但是安撫債權人所不可或缺,也會因為提振信心而有助於刺激經濟。
結果卻出現經濟停滯。改採撙節措施之前,英國或多或少與美國同步復甦。此後,美國持續復甦(雖然幅度不如預期),英國則陷入一灘死水。
有些人可能認為,撙節派至此可能承認,他們的分析與政策處方可能出了什麼紕漏。實際上不是如此。他們到處搜尋新英雄,最後鎖定波羅的海國家,尤其是拉脫維亞。
從某方面看,這有點好笑:歐洲各國都推出撙節政策,撙節派認為最成功的實例竟是這個總人口比紐約布魯克林區少的小國。儘管如此,國際貨幣基金最近發表2項有關拉脫維亞經濟的報告,可以給我們清楚的概念。
平心而論,拉脫維亞人確有一些值得他們引以為傲的成就。歷經近乎大蕭條的嚴重衰退後,他們的經濟出現穩定成長,失業同步下降。儘管如此,他們只收復一部分損失的經濟生產和就業,失業率目前則維持在14%。如果這是撙節派有關經濟奇蹟的概念,他們的標準顯然有問題。
如果真的要找小國來證明經濟政策奏效的話,別忘了真正的經濟奇蹟是冰島—這個國家在金融危機期間曾徹底崩潰,所幸採用非傳統的政策才得以近乎完全復甦。
如此說來,我們可以從尋找撙節成功實例得到什麼啟示?答案:過去3年來支配精英政策的論述其實錯得離譜。我們不只受到憑空捏造的恐懼挾制,而且從未得到決策者許諾的報償。
現在,我們應該把對赤字偏執擺到一邊,重新面對真正的問題:高得無法接受的失業。
(作者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