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年
日前台南地檢署查獲頂新集團餿水油後,引發消費者(民眾)的憤怒,並形成全面抵制的氣氛。甚至,因為食安問題持續延燒,馬總統將其提升為「國安」層次問題,這是正確的做法。然而,為了食品安全永續發展,應讓全民抵制進一步形成全民監督機制,才能重建台灣的食品安全聲譽。主要理由有五:
亟需建立預防機制
第一,餿水油存在已久:不肖廠商使用餿水油不是這一、兩年;甚至可回溯至三十年前米糠油事件。可以說,我們過去體制的瑕疵,沒能讓不肖廠商絕跡,反而讓他們有東山再起、毒害民眾的機會。我們(台灣)不希望再有餿水油事件,因此必須從根本、體制或源頭問題著手;也就是想辦法,讓全民發揮監督食安的力量。
第二,預防餿水油要靠體制:這次餿水油事件,並不是靠「科學檢驗」查出(甚至實驗室也很難查出端倪),而是靠民眾(農民)檢舉,以及檢警蒐證,才讓餿水油事件公諸於世;也才讓大家驚覺事態的嚴重。而這可說是我們司法(調查)體制,發揮了查處(證)功能,但我們不只需要事後查處,更需要事前預防。建構全民監督機制,就在建立預防機制。
第三,使用與生產餿水油不只頂新:根據媒體報導,使用類似餿水油(飼料油)的廠商不只頂新,還有多少「未爆彈」尚待證實。若然,這已經不是個案,而是「通案」的制度或體制問題。既為通案,就應思考如何從體制建立永續的食安機制,否則這次食安鋒頭過後,類似問題可能再次發生,美食王國聲譽難有挽回的一天。
第四,政府能量有限:雖然政府(法務部各地檢署、衛福部、環保署)很努力查處生產餿水油的不肖廠商,但政府人力畢竟有限。或者,有限的政府人力,永遠比不上無窮的民力。換言之,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只靠政府(雖然政府擔負無窮的責任);還要靠業者自律以及民眾監督,才能發揮預防的效果。但政府能量不足的原因之一卻是業者自律不足。
政商資訊徹底公開
第五,業者自律不足:業者以「經濟利益」為導向,這無可厚非;卻不能以「道德」換取利潤,因為這會被消費者唾棄。經過這次食安風暴,讓我們認識到業者如何罔顧消費者的健康,以獲得經濟利益的嚴重道德問題。在此情形下,我們無法期待政府或業者,能在短時間改善食安機制。而應透過全民監督的力量,才能建立長遠的食安機制。
綜言之,全面抵制固然可以發揮懲處業者的效果;但建立全民監督機制,才能建構食品安全永續機制。針對這點,政府有責任建構「全民監督」的食安機制,但其前提是,應讓政府與業者的重要資訊「完全公開」。
政府的部分,應公開查處與預防的食安維護政策與策略規劃重點,業者則應公開原料採購流程與資訊。甚至,政府與業者應鼓勵(或補助)民間成立食安團體,讓他們發揮監督的力量;同時讓民間食安團體和政府管制機關(含地檢署、環保署、農委會、經濟部)等建立合作關係,食安機制才能發揮預防的效果。
成大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