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年(成功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
嘉義市東南約20公里有一個中埔鄉,輩出兩位具背景頗相似的著名學者;均台大畢業後留日得博士,分別出任省文獻會主委及國史館長,主編不少台灣近代史上重要文獻檔案,貢獻鄉梓與後代學者。兩者年齡約差20歲,年長者張柄楠是我的戰前嘉義中學校同班好友,年輕者張炎憲是戰後嘉義高中的學弟。與炎憲之大哥炎明互為好友的柄楠,60年代邀我伴訪炎明之父在嘉市垂楊路的台電宿舍,傾聽炎明戰末從日軍的趣談,但在留念合照中未看過炎憲之出現。
跟炎憲逢面相識是1989年8月19日,台灣首座二二八紀念碑在嘉義弥陀寺旁通往中埔的路邊八掌溪畔舉行落成典禮時。先出席長老教西門教會之紀念禮拜後,大家徒步遊行至典禮現場途中經人介紹認識的。互述現職概況後,我說曾造訪他父宿舍時,他顯得半信半疑,嗣後續聊中得知彼此參加過解嚴前後以來之社運(教育改革、反核、二二八等)活動,到現場時完全釋懷親善如故。
1991年成立的台灣教授協會,炎憲和我都是創會會員,因屬不同組致交流不深。兩年後之深秋突接炎憲之電話說:想以二二八見證者身分採訪我,正訝異怎麼知我有關連而躊躇時,他再說:你雖未透露過往秘辛,卻有旁證顯示我跟二二八有牽涉,所以懇請我答應。感嘆其史眼銳利,方不得不約定日期。屆時他就帶中研院社科所高助理、長老教會王長老及其女南下,在成大物理系進行錄音訪問。該口述文幾經校稿後就在『圍堵水上機場』題下,登載於其口述歷史專書《嘉義北回二二八》(1994年2月,自立晚報出版部),這是他旨為重建台人抗爭精神史的早期重要作品,曾經洛陽紙貴。
英國高名歷史學者湯恩比在二戰後訪日的演講集《歷史的教訓》裡,提到幾個歷史發展的鐵則:人類要學取道理必經過『苦難』方可達成;研究當代史的學者尤須採取果敢『行動』,並應站在『民間』(非官方)關點看問題,以免傳給世人錯誤的歷史。炎憲透過大部分是普羅大眾的二二八受難關系者,受訪者和採訪者曾超克種種苦難以挖掘事件之真相和教訓,且分秒必爭地廣覓機會而奔跑,否則如風前殘燭的關係者一閃就凋零。未料走出象牙塔倡導台灣獨立的公民行動史學家遠征海外,壯志未酬卻盡瘁於美國獨立起源的費城,令人血淚沸騰感到其早逝失之非「時」哉,或許他自覺如戰士倒於沙場,適得是「所」也?
與陳永興、李勝雄率先發起「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且自稱一流行動思想家的鄭南榕兄,如今正在那遙杳蒼穹迎接同為1947抗暴年生且同為「行動人」的炎憲,試想當行動的哲學和歷史遂行大擁抱時,會發出如何火花?此況恰如先登高台「月下獨酌」的浪漫派李白旁,多一位踏實派杜甫來交臂共飲時,必使兩詩人極樂融融吧!但望在雲漢上人不忘守護台民,為苦難島國爭取公義和平並肩戰鬥竟獲勝利!最後以拙詩「獻給炎憲英靈前」,祈冥福。
台抗暴年生,英魂所投胎。
獨立美城逝,遺願傳後輩。
巨輪推口史,卑末蒙訪採。
星火燎「中」陸,堅鬥邪必退。
殞石雖不撞,地可大震改。
落實自信相,笑睥島內外。
何其毋甘哉,壯士竟未回。
慟忱血沸滾;離情淚澎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