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2014
企業倫理蕩然無存
繼頂新集團食用油風波,南僑集團也步上後塵,被披露疑涉及進口非食用油卻交待不清。頂新集團的胡作非為,引起全民共憤,全面抵制集團產品,政府了解民心向背,加入批判行列,連對案中國也呼應聲討。家大業大的頂新集團,包括台灣之星、101大樓經營權、味全食品、欲購買中嘉集團,全部停頓。企業罔顧起碼社會責任,除了擔負法律制裁,可能傾家蕩產,給了台灣不肖企業最活生生教訓。
其實,殷鑑不遠,今年七月底高雄前鎭氣爆,李長榮化工的公安問題,加上事發後的表現欠佳,目前賠償官司此起彼落,集團搖搖欲墜。為何相似事件再三重演,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況且如此不堪,等而下之的中小型企業,薄利多銷或競爭激烈,更遑論企業倫理或公司治理。
2002年美國安隆案,衍生公司治理課題,尤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企業,例如金融業、上市公司。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股東、消費大眾、董監事等,動輒數萬人,課予起碼法律與社會責任。有如民主政治的政府治理,公司治理應運而生,公司透明化,開放参與,對相關當事人課責。獨立董事,財務經營資訊揭露,員工任用、核薪及保障,股東權益及利害關係人權益及損害賠償等,均成為規範要件,政府責無旁貸負起督導責任。
台灣也不落人後,在民進黨執政時,相關立法及行政措施,逐漸推動。可惜公權力不彰,行政部門失能,令不少企業公司治理淪為口號。雖然消費者權益意識與日俱增,可惜缺乏管道,不肖企業仍然有機可乘,予取予求。一些在資本主義國家,大型企業不敢違逆的作為,在台灣司空見慣比比皆是。
台灣在職企業碩士、博士班,蔚然成風,十分流行。這些課程包括企業倫理及社會責任。相關評審獎勵也不計其數,可是企業倫理為何幾乎蕩然無存,大型企業如此不堪與聞的行為,先後被揭露,令人搖頭嘆息。究其原因,企業家缺乏本土之愛,尤其新富二代,十之八九從小送往國外,接受西方教育,外國籍、子女居住國外。對台灣沒有根的感情,功利取向,市場經濟資本主義本質,暴露無遺。
國內企業人士與一般國人大同小異,自我取向濃厚,缺乏公益及社會精神,不會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社會、國家。一般芸芸眾生,為了溫飽,自求多福,尚可理解,但是行為舉止有待檢討反省,例如開車停車,罔顧他人權益,沒有社會成本概念等。
企業家則肩負更多責任,類似國外大型企業義行:社會福利、成立基金會、社區公益,台灣企業仍有待強化。家財萬貫,務必以身作則,消極上不可損害大眾利益,積極上有為有所,對國家社會奉獻心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