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雄
柯文哲及連勝文都認定台灣的選民分成藍、綠兩大板塊,只有少數選民不偏藍或綠,在台北則是藍營的板塊遠大於綠營。柯文哲認為他的民調遠超過連勝文,是因為除了綠營人士支持他之外,還獲得不少藍營人士的支持,所以他的選戰策略是切割綠營,積極挖藍營的選票,他認為綠營支持者本來就會將選票投給他,所以只需要拉攏藍營的支持者,連新黨他都想染指。無獨有偶的,連勝文也有相同的想法,所以積極挑起藍、綠對決,以便召回被柯文哲挖走的支持者。
選民「認人不認黨」
柯文哲認為在綠營會流失的選票有限,而他需要在藍營發展,為了擺脫政治色彩,所以切割綠營,以便爭取藍營人士的支持。他想要藍綠通吃,只是藍營人士還是將他當作綠營的人來看待,部分綠營人士卻不認同他是綠營的人,他已陷入藍、綠的泥淖,就像學佛的人想出很多方法「破執」,反而陷入「法執」。連勝文則積極促成藍、綠對決,連塵封很久的陳水扁都被搬出來,他成功的挑起藍、綠對決,可是民調並沒有起色,代表選民並沒有回流。
不只柯文哲及連勝文,連多數名嘴也將台灣的選民分成藍綠兩大板塊,只有少數人不偏藍綠,持這種說法的人是沒有接觸基層民眾,站在雲端看凡間才產生這種誤解。若常與基層民眾接觸,就會了解國民黨支持者的黨性很弱,心中只有樁腳,沒有政黨。
就以2009年雲林縣立委補選為例,國民黨提名張艮輝參選,國民黨籍雲林農田水利會會長張輝元則脫黨參選,兩人的得票數為29,278票對上22,747票,相差不多,顯然的,張輝元的兩萬多票是「認人不認黨」,事實上連票投張艮輝的人也很多是「認人不認黨」。
另有一例就是嘉義縣的陳明文,他是嘉義縣林派的靈魂人物,原來是國民黨員,2001年加入民進黨,並投入縣長選戰,造成嘉義縣首度政黨輪替,跟著陳明文轉到民進黨的選民也是「認人不認黨」。
想勝選靠形象人脈
認定多數台北市民是國民黨的鐵票也是誤解,1954年黨外人士(事實上是民社黨)高玉樹就贏得台北市長的選戰,1964年又打敗國民黨候選人周百鍊,誰說台北市是國民黨的鐵票區?顯然的,全國各地國民黨的鐵票並不多,然而有好幾個地區的選舉該黨都立於不敗之地,是因為國民黨發展人脈,透過樁腳掌控選民,這些選民是「認人不認黨」。民進黨是輸在人脈,不是偏政治意識的選票不如國民黨。
國民黨的特點是很懂得利益分配,造成人脈相當穩定,到了馬英九掌舵時,屬寡頭領導,因而人脈鬆動,加上柯文哲的人格特質,造成不少國民黨「認人不認黨」的支持者靠向柯文哲。柯文哲要勝選,就應該維持良好的形象,拉住原來支持國民黨的「認人不認黨」選民,不是到藍營挖角。連勝文要勝選,就應該再拉緊人脈,不是刺激藍、綠對決,兩人都走錯方向了。
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