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015

中國城市老人的鍍金生活

英國《金融時報》駐上海記者 帕提•沃德米爾

“60歲是新的40歲”——這是西方不久前才興起的現象,但是我從沒想過中國也會有這一天。

比起西方嬰兒潮時期出生的通過打肉毒桿菌保持容顏的同齡人,中國內地上了60歲的人在年輕時所過的生活要悲慘得多。在他們小時候,毛澤東讓他們經歷了“大躍進”和一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大飢荒;等他們到了青少年時期,又迎來了文化大革命。飢荒、革命、政治迫害往往使人更易老。

但是,在經歷了30年的經濟繁榮後,中國的老年人似乎已經準備好重溫他們從未擁有過的青春——並且為此花錢。與傳統觀念迥異,他們並不全都是整日閑坐,捂著積蓄不花,熱衷乾涉子女生活。除了傳統的太極拳、麻將以及家長里短之外,城市中產階層的老人如今喜歡徒步、騎行、“廣場舞”等各種運動。

矛盾的是,當初奪走他們青春的中共如今又給了他們時間、金錢以及經濟自由去享受暮年生活。內地城市居民比較早退休(男性最早可在55歲退休、女性最早可在45歲退休),有足夠的養老金(與農村同齡人不同)和屬於自己的如今價值不菲的房產——上世紀末中國推行城市住宅私有化,當時這些房子幾乎是給他們的。

這被稱為“史上最大的一次性財富轉移”,而這種運氣剛好落在瞭如今60多歲的這一代徒步、騎行以及廣場舞愛好者的身上,比如上海瑞金街道騎行俱樂部那群精神矍鑠的老家夥們。每到周末他們就穿上色彩鮮艷的緊身服外出騎行,一天的路程往往不下於100公里。

5年前,該俱樂部用了29天時間,一路騎行到內蒙古。當時年齡最高的騎行者已經74歲:他花4000元人民幣(合670美元)給同樣七十多歲的老伴買了一輛騎行車,而他自己則騎著單速自行車——或者叫“買菜車”——騎完了長達1700公里的整個行程。

我和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年齡相當,而且我也騎著一輛買菜車,但我們的共性只有這些:時值春天,我和英國《金融時報》一名20多歲的女同事在一個周末加入老家夥們的行列出去騎行,為此他們不得不把行程縮短為15公里,這樣才使我們沒有在途中翹辮子。

那是周日早上7點,我們騎車去郊區的一個公園,我們在路上超過的似乎都是老人,他們一個個勁頭十足:有的老人在打太極;有的老人在戶外健身設施上鍛煉——在上海的每個社區都可以看到這種健身器;甚至有老人提著鳥籠散步。相比之下,年輕人反而宅在家裡(他們沒有經歷過長達幾十年的貧困、經濟和社會動盪的磨礪)。

這些老年人也快樂得讓人惱怒:他們似乎花了一輩子時間“吃苦”,現在準備把苦吐出來。

71歲的楊建華(音譯)長得小巧玲瓏,退休前是工廠工人,她現在不知疲倦地享受著生活樂趣。她手舞足蹈地列舉出中國老年人忙著做的各種事情,唱歌、跳舞、畫畫、彈鋼琴,等等。66歲的林學軍(音譯)是跟她一起騎行的夥伴之一:他此前曾在一家國企擔任高管,5年前退休時他感覺時間多得用不完。但現在,他每個周末都騎自行車,每天游泳1小時,每天長時間散步兩次。他穿著騎行服、萊卡褲子,戴著面罩型墨鏡,他應該考慮從事第二職業,做一個老年運動模特。他說:“我們願意把錢花在購置騎行裝備上,不願意花在吃藥上。”

咨詢公司英敏特(Mintel)的零售業分析師馬修•克拉布(Matthew Crabbe)表示,老年人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中一個強有力的因素。克拉布指出,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抵得上英國、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的人口總和了。他說,這些人擁有可支配收入,喜歡嘗試新事物——他們並不只想著尿布和嬰兒食品。

中國有整整一代經過毛澤東時代磨礪的老年人,他們剛剛開始積極地在自己身上花錢。隨著他們獲得人生中的新起點,他們或許能夠再活幾十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