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部會近日上演股市稅制對嗆大戰,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公布大戶問卷結果,指出「租稅負擔過重」是大戶出走、散戶退場的主因,財政部長張盛和則不以為然,反駁把股市動能不佳歸咎在證券稅負身上,是最簡單、也最偷懶的說法,且稅制是義務,怎可用問卷民調決定?雙方交火猛烈,卻只見行政院冷眼旁觀,並未協調整合,作政策之定調。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現最弱勢的台股,就在無所適從下繼續崩跌,多數投資人血本無歸,損失慘重。
平心而論,近來全球主要股市或創新高,或在高檔震盪,疲弱的台股無疑是箇中異數。台股成交量萎縮,融資遽降,市場冷清,幾乎只剩外資在市場上獨走。此一現象若歸咎於稅負過重,只能詮釋部分事實,思維未免過於簡單化,然而,台股稅負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曾銘宗主委即指出,台股投資人一年所繳的稅費約二千億元,其中,張部長所稱幾乎課不到的證所稅,實際上仍針對未上市未上櫃、興櫃及IPO股票課稅,一年雖只有卅八億元,對國庫不無小補。而股市的資本利得雖然未課稅,但現行千分之三的證交稅率之所以普遍高於鄰近國家,實際上是因證所稅窒礙難行,每次一提出復徵,台股便重挫甚至崩盤,乃將證所稅包含在內所致。若非復徵證所稅,每年證交稅收入至少千億元,去年雖剩八八七億元,仍是稅收之大宗。再者,股利必須併入個人綜合所得,若是年收入超過一千萬元,稅率更高達四十五%。此一部分之稅收金額前年亦達八九五億元。尤甚者,投資人更成為醫療保險、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股利課徵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去年也有一一六億元。而即將實施的長期照護,亦打著股利的算盤。投資人埋怨一頭牛被剝六層皮,並非無的放矢。最令股民憤憤不平的,即使承擔如此龐大的國家財政支出,仍被刻意塑造成賺錢不用繳稅的投機客形象,成為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的罪魁禍首。
當然,稅制只是影響股市的一環,正常情況下股市是經濟基本面的櫥窗。今年台股欲振乏力,萬點行情僅是曇花一現,顯然與我經濟成長出現隱憂有關。日前我出口與外銷訂單嚴重衰退,各家機構調降今年GDP預估值,但預測仍可保三(三%),數字看似不差,卻如吾人指出,GDP結構已經出了問題,今年的成長係建立在進口衰退比出口衰退更嚴重的基礎上。這種經濟成長是一種虛幻的現象。台灣經濟的危機已然浮現,最嚴重的是紅色供應鏈的挑戰。二、三十年來,台灣資金、技術與人才的西進,形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挹注我GDP成長,支撐了台灣近年來的假性繁榮,卻無法增加工作機會與促成薪資的提升。然而,由於中國扶植本國產業,且策略性發展之產業多數與台灣雷同,加之中國官方的政策、資金之補貼,乃迅速壯大,成為台商的競爭對手,與我爭搶訂單與市場,造成我數月來出口衰退,對經濟形成重大衝擊。紅色供應鏈崛起,與台商淵源甚深,發展方向又與台商具有同質性,如此結構注定了台灣與中國的經濟不再是互補,而是零和的競爭關係。因此,台灣經濟若再持續向中國傾斜,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市場,無異請鬼拿藥單,台灣經濟將走上末日。
如何拯救台股,減稅是一種手段,卻屬權宜的策略,無法根治台股的沉痾,只有改善經濟基本面方為治本之策。台股奄奄一息,是台灣經濟弱化的徵兆,因此台股有救否,最後仍須視經濟能否救起。此一療程如下:救台股必先救經濟,救經濟必先救出口,救出口必先救產業,救產業必先救投資。亦即,先要有充沛的投資,才能發展強健的產業;有了具競爭力與核心技術的產業才能擴展出口;一旦出口產品暢銷全球,就可擺脫紅色供應鏈與中國市場的制約,經濟才會茁壯。而經濟基本面好轉之後,股市不待外援,自然就會上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