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元
在一般人的生活裡,當然也有大大小小的疙瘩和不豫;可是,真正碰上悲劇的情境,畢竟少之又少。那麼,一旦面對鳳毛麟角的悲劇, 該怎麼辦呢?
希臘神話裡,伊底帕斯被逐出自己的王國鐵庇斯之後,魁爾恩繼位。老國王的兒子之一艾特可勒,統帥王國的大軍;另一位兒子波里尼斯,則是率軍對抗新國王的叛軍首領。兩軍交鋒,兄弟對決,結果都在沙場壯烈捐軀。國王魁爾恩厚葬大將艾特可勒,卻讓叛將波里尼斯的屍首曝曬在烈日之下,並且下令:任何人膽敢收屍,將處決示眾!
安蒂格妮是兩兄弟的手足,她面對一連串的打擊:父王被逐;兩兄弟鬩牆,都喪身戰場;雖然兄弟之一備享哀榮,另一手足卻曝屍荒野,身後還被詛咒。如果不收屍,對不起自己的良知;如果去收屍,自己也將成為亡魂。天人交戰之後,她還是把波里尼斯的屍首下葬!
悲劇凸顯人的渺小
這可是不折不扣的悲劇,無論如何自處,都是只輸不贏。那麼,如果不幸遇上這種情境,怎麼辦呢?就文學而言,悲劇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藉著扣人心弦的情節,凸顯出人的脆弱和渺小以及世事的荒謬無常。然而,社會科學研究者,特別是冷血無情的經濟學者,總要冷眼旁觀,然後不識相地自矜自是一番。
對於困難的情境(官司),法律經濟學大家蒲士納教授(Richard Posner)曾經指引迷津:社會變動得很快,新生事物不斷湧現。對於這些新生事物──例如,弟弟的精子和姊姊的卵子結合,生下的嬰兒身分如何──法官通常無法掌握全貌;因此,最好不要作原則性的處置。等類似的案件陸續出現,經驗累積夠多之後,再作一般性的臧否。這種作法, 蒲氏名為「打混仗」!
布坎楠教授(James Buchanan)是公共選擇學派的創始人,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在市場裡,人們做的是「私人選擇」;在政治過程裡,人們做的是「公共選擇」。對於公共政策,經常出現兩全不齊美、雙方互不相讓、僵持不下的情景──要不要蓋核能廠,加不加入歐盟……等等。
布氏認為,雙方爭執的焦點,是公共政策的內容,也就是「結果」;如果對公共政策的結果各說各話,不妨把焦點移轉,考慮「過程」,也就是處理公共政策的程序。只要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程序, 透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且,「過程」比較中性,比較容易得到共識。只要接受處理問題的過程,也就容易接受最後的結果。
兩難抉擇交給程序
兩位大師的招數,都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然而,面對悲劇,蒲士納的作法可能幫助較小。畢竟,悲劇出現的次數少,即使再出現,通常前後並不相關;無從先處理細節,再累積經驗。相形之下,面對悲劇時,布坎楠的作法,無論對個人或社會,都派得上用場。當眼前是艱難的考驗而無所適從時,勉強之下可以選個程序:禱告、燒龜甲、丟銅板、抽籤、划拳……等等。無論如何荒誕無稽,只要選擇了程序,自然可以做出抉擇。而且,正因為兩難嚙咬人心,把抉擇交給程序,反而容易卸下心理上的重擔。重要的不只是面對這一次的考驗,而是浩劫過後,還能自處!
當然,經濟學者的論對,有點像是不著邊際的益智遊戲。對於人心的刻劃,遠遠比不上文學家的筆觸。因此,暢銷書單上,少有經濟學家的作品,合情合理。然而,當真正的考驗來臨時,誰又比較幫得上忙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