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2013

都是因為台灣人太愛吃

台灣食品安全出問題,不只企業、政府有責任,民眾也應負起一部份責任。

台灣美食風氣盛,民眾愈來愈挑嘴,口感、味道、嗅覺、色澤無一不講究,背棄民眾期待的食品也會被民眾拋棄,「美食民粹主義」成台灣餐飲食品的主軸精神。然而,要符合民眾的期待,不少必須違背「自然、健康、有機」原則,所謂「營養的東西不好吃,好吃的東西不營養」,是餐飲食品業的本質。

造成大半食安問題的食品添加物,就是這樣流行起來的。胖達人被香港人踢爆使用香精,這個香港人也是美食專家,他嘗試多次「天然」的方法,都做不出如胖達人麵包的香味,終於得到結論:麵包沒有香精是做不出這樣的味道的。事實是,胖達人麵包如果「不香」,不一定能賣得如此好,走天然麵包路線的品牌市面上已有一些,例如馬可波羅,胖達人必須找到新賣點,這不得不依賴食品添加劑。

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劑有2500種,台灣核准可使用的為17類、838種,其中最大宗為「營養添加劑」,有319種。其他類如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劑用類,96種;防腐劑,24種。加拿大核准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約為400種,台灣為它的近一倍。當然,西方食品種類較為簡單,不必用到太多食品添加劑,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台灣使用的種類的確不少。

台灣消費者的期待是:麵條要「彈牙」,點心要「爆漿」,粉圓要Q……,這許許多多特質,不靠食品添加劑根本不可能。所以,廠商愛用食品添加劑,某種程度而言是為了符合消費者期待。

台灣消費者的期待除了餐飲食品要好吃,價格也要「合理」,結果常造成「不合理」「不合法」的產品。以布丁為例,使用天然材料做出的布丁,特定材料用量是一般大賣場布丁的六倍,怎麼可能便宜。因此,價格與價值兩者,有時在餐飲食品業是相互衝突的。

所以某種程度而言,會出現食安問題,台灣人「太愛吃、太會吃」是很大的原因。

其實,適當使用食品添加物是必須的,加了也並不全是有問題,消費者不必太過恐慌。以蘿蔔乾為例,蘿蔔乾必須加防腐劑,否則零售商家必須將它放在冰箱中銷售,這哪有可能性?一位專家觀察,國外注重的食安問題,多半與微生物有關,台灣民眾則將焦點放在食品添加物上,是很大的差異。

要解決食安問題,不是禁用食品添加劑就好,而是應掌握食品添加劑的流向:國外進口了多少?國內製造了多少?賣給哪些食品製造廠?食品製造廠製造XX產品用了多少XX?產品又賣給了誰?搞清楚食品添加劑、化學用品、毒物三大類關鍵物質的流向,食安問題就能解決大半,資訊透明能夠促使食品製造業不敢亂來。

食安問題,不能只靠政府、企業來解決,民眾也必須在態度及作法上改變,合理的愛吃、合理的付出價錢,共同創造合法、安全、衛生的餐飲食品生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