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2013

歸屬或漂流

客觀上,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寫作,具有現行「國籍」者,不管所附和或抵抗,都是台灣作家。即使主觀上,有些人不認同,自恃為「中國」作家,仍然被概括在這樣的身分之中。這是識別,甚至與認同、評價無關。

有些中國主義者詩人,到中國去,自稱為「中國詩人」,但人家可不這樣認為。中國作家稱來自台灣的作家為台灣作家。認同的辛酸充分反映在這樣的詩人、作家身心。有些這樣的作家,把逃難、避難稱「流亡」,把移民他國稱「再度流亡」。但這並非真正的流亡意識,僅是漂流。

為什麼造成這樣的認同困擾?在台灣這個於內部號稱「中華民國」,且以自己的國家是中國的國家,而有以致之,既是迷惘,也是迷障。「中國」竟成了意識障礙。

相對於某些隨中國國民黨挾持的「中華民國」來台作家,不願被稱為台灣作家;台灣的作家吳濁流,一九六四年創辦《台灣文藝》時,不畏當時警備總部相關思想檢查單位要他不要冠上台灣的壓力,堅持用台灣之名。吳氏是《亞細亞的孤兒》、《台灣連翹》、《無花果》的作者。那一年,一些台灣詩人創辦《笠詩刊》,不戴皇冠,戴草笠。這是歸屬感。

在台灣,日治時期的台灣作家就是台灣作家,楊逵、呂赫若的小說被收錄在中國作家胡風編集的《弱小民族小說選》。與朝鮮作家一樣,是相異於日本作家的存在。日本作家在台灣、朝鮮,他們被本國籍稱為外地作家,是相異於日本國內地作家的存在。(在台灣,若稱現在的「中國」是內地,無異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殖民母國,這就是例子。)

戰後的台灣,國家定位的混淆。文學相應政治,從「中國文學」、「在台灣的中國文學」到「台灣文學」,變色易形,經歷漫漫長路。認同的糾葛在文化界是嚴重的。是思想的桎梏?還是投機性?這樣的「國家」怎可能是正常國家?

台灣要伸出歡迎的手,歡迎認同仍然徬徨的戰後移入住民,一起來重建這個「國家」。不分先來後到的人們,要能形成近現代國民意識,從國民黨中國和共產黨中國的糾葛中解放出來,而不是作繭自縛於中國國民黨的思想桎梏之中,只想在剩餘價值中打帶跑。一個真正獨立的台灣國家,才有可能與中國建立真正的友好、和平關係。文化界的覺醒與反思,比什麼都重要! (作者李敏勇,詩人

有些中國主義者詩人,到中國去,自稱為「中國詩人」,但人家可不這樣認為。中國作家稱來自台灣的作家為台灣作家。認同的辛酸充分反映在這樣的詩人、作家身心。有些這樣的作家,把逃難、避難稱「流亡」,把移民他國稱「再度流亡」。但這並非真正的流亡意識,僅是漂流。

為什麼造成這樣的認同困擾?在台灣這個於內部號稱「中華民國」,且以自己的國家是中國的國家,而有以致之,既是迷惘,也是迷障。「中國」竟成了意識障礙。

相對於某些隨中國國民黨挾持的「中華民國」來台作家,不願被稱為台灣作家;台灣的作家吳濁流,一九六四年創辦《台灣文藝》時,不畏當時警備總部相關思想檢查單位要他不要冠上台灣的壓力,堅持用台灣之名。吳氏是《亞細亞的孤兒》、《台灣連翹》、《無花果》的作者。那一年,一些台灣詩人創辦《笠詩刊》,不戴皇冠,戴草笠。這是歸屬感。

在台灣,日治時期的台灣作家就是台灣作家,楊逵、呂赫若的小說被收錄在中國作家胡風編集的《弱小民族小說選》。與朝鮮作家一樣,是相異於日本作家的存在。日本作家在台灣、朝鮮,他們被本國籍稱為外地作家,是相異於日本國內地作家的存在。(在台灣,若稱現在的「中國」是內地,無異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殖民母國,這就是例子。)

戰後的台灣,國家定位的混淆。文學相應政治,從「中國文學」、「在台灣的中國文學」到「台灣文學」,變色易形,經歷漫漫長路。認同的糾葛在文化界是嚴重的。是思想的桎梏?還是投機性?這樣的「國家」怎可能是正常國家?

台灣要伸出歡迎的手,歡迎認同仍然徬徨的戰後移入住民,一起來重建這個「國家」。不分先來後到的人們,要能形成近現代國民意識,從國民黨中國和共產黨中國的糾葛中解放出來,而不是作繭自縛於中國國民黨的思想桎梏之中,只想在剩餘價值中打帶跑。一個真正獨立的台灣國家,才有可能與中國建立真正的友好、和平關係。文化界的覺醒與反思,比什麼都重要! (作者李敏勇,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