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少數例外,不論是總統制或內閣制國家,首都市長都不是選總統或當閣揆的捷徑。美國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市長選舉,既不重要,也沒有競爭性,很少有人把它當一回事。
台灣政治學美國,但兩個首都市長選舉的政治份量,卻有天壤之別。台灣總統直選以來,三位總統都當過台北市長;美國總統卻從沒有一個與首都市長沾上邊。
歷任華府市長都是平凡之輩,成家喻戶曉的人物,不是因為政績突出,而是因為出醜聞。華府選民結構特殊,一個吸毒被判刑的市長,還能捲土重來,前後當四任市長,在美國政壇成為笑話。
從一九七四年開始市長民選以來,華府七位市長都是黑人、都是民主黨;二○一○年提名初選,共和黨根本沒有人登記,大選缺席,民主黨候選人葛瑞得票不及十萬,得票率百分之七十四獲勝。
出現這種怪現象,因為華府人口僅六十三萬,沒有國會議員,政治上無足輕重,而黑人人口過半,白人只佔三分之一。黑人傾向民主黨,族群與政黨認同合一,民主黨黑人佔盡優勢。
台北市人口二百六十萬,佔全國人口的十一趴,其中構成國民黨鐵票的所謂「外省」人口佔三分之一;國民黨只要拉二十趴其他族群選票,便足以過半,勝選機會較高。
不但如此,有陳水扁意外當選總統,和馬英九以市長當跳板勝選總統的先例,由外省族群控制的國民黨,把台北市長當成他們從政登峰的最重要支點,勢在必爭,不容所謂本土派染指。
如果台北市選民有華府選民那種族群意識,台北市長選舉絕非民進黨的艱苦地區,而是夢幻首都在南京那幫人的艱苦地區。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