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辯論期待更好傳播
賈鶴鵬 為環境網站“中外對話”撰稿
最近在中國有關轉基因作物的激烈辯論,凸顯了在科學家與公眾之間傳播極為缺乏,也顯示出政府迫切需要提高透明化。
2009年11月,中國農業部宣佈給兩種抗蟲轉基因水稻和一種轉基因玉米頒發了安全證書,後者能幫助禽畜吸收更多的磷元素,磷是玉米和大豆飼料中重要的營養成分。
這個決定立即引發了熱議。在3月初,在11屆中國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120位中國學者就聯名簽署了公開信,要求農業部撤銷轉基因作物的安全證書。這些學者大部分是人文和社科學者。
公開信提出了更極端的控訴,它暗示轉基因作物造成了實實在在的健康威脅,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可能對國家非常危險:“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商業化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第一個種植轉基因主糧作物的國家,將威脅國家安全。”
同時,在中國全國政協會議上,致公黨也拿出了相關提案,呼籲對發展轉基因作物採取謹慎的態度。
一些環保組織表示認同。“如果轉基因大米成為13億中國人的主糧,當前的研究方案並不足以測試轉基因作物對下幾代的毒性影響,”反對轉基因食品的綠色和平組織活動人士方立峰說道。
但另一邊,轉基因科學家和絕大多數進行安全評估的科學家都認為,這種擔憂沒有必要。“我們已經對轉基因作物進行過深入廣泛的研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對環境存在令人擔憂的影響”,吳孔明說道。吳孔明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安全科學家、國家轉基因食品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就政府是否頒發生物安全證書提出建議。
顯然,學者們的抗議信搞混了生物安全證書和商業化。生物安全證書並不意味著作物的直接商業化。在大規模商業化之前,還需要大規模實地實驗,從獲批的種類中開發出更多富有成效的轉基因種子,並對這些種子再進行評價。這個過程至少還要再花5年。
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研發者、位於武漢的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家張啟發院士表示,“獲得證書之後,我們將開展更大規模的田間試驗,獲得更多數據測試其安全性,一旦發現問題,我們將終止其商業化進程。”
據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機構(ISAAA)2009年年度報告稱,如果轉基因Bt水稻商業化(Bt轉基因水稻是一種轉入了蘇雲金桿菌基因的抗蟲轉基因作物),將為中國4.4億稻農每年多創造40多億美元的收入。
但是方立峰表示,最大的受益者還是那些轉基因種子公司,因為農民將無法獲得傳統的非轉基因種子,從而遭受損失。
然而,中科院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胡瑞法等人的研究表明,以占中國種植面積達70%的轉基因棉花為例,棉農無疑是受益的。而且他們也能容易地獲得非轉基因的棉種。
2006年,利用胡瑞法所在的中心提供的數據,康奈爾大學一個課題組發現由於抗蟲棉不能對付的次要昆蟲盲椿蟓的增加導致了農藥噴灑增加,加上轉基因的種子更貴,在獲取了7年種植轉基因的收益後,2005年種植轉基因棉花的棉農收益比種非轉基因的傳統棉花的要少。
這項研究被反對者廣為引用,但是胡瑞法解釋,一些棉農開始選擇種植更為便宜的非轉基因的傳統棉花,這是由於Bt轉基因棉花在種植了多年之後,目標害蟲數量已經顯著下降。此外,2005年是個特殊年份,盲椿蟓的大爆發讓農民們措手不及只能狂噴農藥。對於次要害蟲,還是可能通過提高田間管理來減少農藥用藥量的。
多年來,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只是會隨著市場價格波動一下,這種穩定的比例說明中國農民是因為相信轉基因棉花而非無法獲得傳統棉種才種轉基因的,胡瑞法說。
其它反對使用轉基因作物的聲音主要針對管理和政策等方面。
今年3月,綠色和平組織宣佈在長沙超市中發現了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大米。從2005年以來,這一組織反復宣稱在中國各地發現了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大米。從中國出口至歐洲市場的大米也好幾次被檢測出含有轉基因成分。
反對者還宣稱,轉基因水稻的非法種植就是管理不善的體現,一旦實行商業化,並不能保證轉基因大米都能得到很好的監測。
張啟發承認,轉基因水稻可能已經從他的實驗室泄露出去,但這主要是因為1990年代在一次科技成果展會上,實驗室轉基因樣品被竊,而不是科學家試圖銷售轉基因大米獲利。
他補充道,“如果合法的、優質的轉基因水稻品種能夠商業化,那麽這些非法的品種就能被清出市場。”
但是,反對者認為,如果商業化,政府不太可能有效地管理轉基因水稻,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為政府在頒發轉基因作物生物安全證書時缺少透明度。
中國農業部在一片抗議聲中承認了生物安全證書其實頒發得更早——在2009年8月就頒發了,但是一直到11月才正式發布公告。
這番供詞更是激起了中國全國範圍的抗議,但農業部沒有回應。
但是在張啟發看來,農業部晚些時候公佈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是農業部的常規工作。”
盡管張啟發這麽說,但是他與其他轉基因科學家一樣,已經意識到必須加強傳播工作來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轉基因科學。
雖然全世界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都無法表明轉基因作物的現實危害,也不能提供有關潛在危害的證據,很多公眾和環境組織仍然拒絕科學家們認為轉基因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無害的結論。相反,一些有關轉基因可能有害的研究一經發布,立刻就會引起廣泛關註,盡管這些研究從來沒有發表在科學家們普遍認可的權威刊物上。
公眾對轉基因的抗議甚至導向了對腐敗的譴責。有人認為轉基因科學家是一個利益集團,推廣轉基因就是為了自己獲益。
而且,盡管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種植轉基因,但是擔心環境問題的抗議者們主要居住於城市,並不能看到農民們的收益。
張啟發拒絕了科學家出於個人利益促進轉基因作物的說法,他說道,科學家們並不能從商業化中獲益,因為轉基因作物的知識產權是屬於國家的。
吳孔明贊同張啟發的觀點,“如果說是利益導向,我們這些搞生物安全評估的人的利益應該與轉基因科學家是沖突的才對。但是我們做出的(生物安全和健康)評價都是基於科學證據而不是我們的個人意願。”
中國科學家們開始在傳播上採取工作了。在受到中科院委托的一份正在調研和撰寫中的有關轉基因作物前景的院士咨詢報告中,添加了有關傳播的章節。這在中國多年來幾百份院士咨詢報告中是破天荒頭一遭。
但是報告自身並不能保證傳播效果。科學的邏輯——只承認同行認可的證據推導出來的結論——並不能輕易地被翻譯成媒體和大眾願意接受的邏輯,後者經常願意接受一些聳人聽聞的、經常是負面的新聞。
有關轉基因作物對幾代人之後的威脅這種擔憂經常被科學家們輕易拒斥,認為它沒有意義,不是科學問題(科學不能證明其風險,因為找不到幾代以後的證據),但是這個問題必須被科學家認真對待,在加強長效評估研究的同時,科學家們必須積極向公眾解釋。
我們需要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傳播現有研究上做更多工作,也需要改善決策、管理和監督的水平。英國Sussex大學科技政策研究員、研究中國轉基因政策的Adrian Ely表示,“透明化是建立公眾長期信賴的關鍵因素。”
(作者簡介:賈鶴鵬, 中國科學院《科學新聞》雜志總編輯,科學報道沙龍共同創始人,有關轉基因作物前景的院士咨詢報告的傳播部分主筆之一 。)
(中外對話 http://www.chinadialogue.cn/是一個致力於環境問題的中英雙語網站,總部位於倫敦,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