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2014

我們應該寬容地看待富豪的奢侈性消費,但也應該確立這樣的價值觀:沒有道德的人,無論他擁有多少財富,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彭百顯

經濟倫理猶勝舊時?

一篇八年前對當時社會反映道德經濟學的感嘆,比照今時現實情境,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

*************************************************************************

我們應該寬容地看待富豪的奢侈性消費,但也應該確立這樣的價值觀:沒有道德的人,無論他擁有多少財富,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最近,讓人窒息的臺灣天空,再度令人喘不過氣來。重回學校,讓我有較多時間思考,看到我們心愛的臺灣變局,怎不令人憂心如焚。我們一直堅持,人類的價值絕非僅在於知識能力、權力、地位、名譽、財富,而應是為人的尊嚴與價值。雖然這些都與人性有關,但當下的臺灣卻反映人性中那種永遠難以遏抑的罪惡與貪慾,社會充斥著反道德、暴力、功利、現實、權謀、詭詐、物質至上,以致是非善惡不分的價值錯亂。臺灣人性陷在自私自利的世界沉浮,見不到生命的光輝。

一項對臺灣社會道德的調查,令人感受良深。有96%的臺灣人都認為道德重要,有86%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的道德操守比10年前差,但卻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樂於游走法律邊緣快速牟取暴利,更有45%的人碰到事情會想辦法找「有力人士」幫忙;如果有機會,會進行內線交易的比率還高達39%。很可笑的,許多人都自評道德90分以上,可見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臺灣社會道德低落都是別人的錯;更令人惶恐的,口是心非中竟有24%會用爭議方法攢錢,尤其是愈年輕與愈高學歷者,對於不擇手段追求功利的意願也越高。難道臺灣向下沉淪已達根腐莖爛地步?

這是一個重商的經濟年代。教授經濟學多年,我深深感到經濟一直為社會所誤解,以為經濟就是重利輕義。不可否認,消費是經濟活動的目的,隨著財富累積為提高生活水準,甚至追求奢侈消費是十分自然的。從經濟學的觀點,富人的奢侈性消費也有其積極效果,包括豐富消費市場多元化,促進產業發展,增加就業,調整富豪財富的累積量,可能也有助於減少貧富差距拉大。因此,我們應該寬容地、遠瞻地看待富豪的奢侈性消費。因為奢侈只是個人偏好的消費選擇,有提振經濟的示範作用及創造所得的連鎖乘數效果。

然而,節儉是美德。有人毛巾一條600元,相對巨富王永慶卻儉樸地用到變色。若偏執於與經濟能力不相當的奢侈消費,則不僅消磨意志,甚至會腐蝕靈魂。奢侈消費易誘發以不正當手法獲取金錢的慾望,連帶也誘發犯罪;當今不自量力,刷爆信用卡的眾多卡債、卡奴,不但影響社會,也重創經濟。如若掌握公權力的文武官員奢侈消費,則令人憂心其所引發之公眾形象與社會價值,包括是否濫用公帑或運用權勢牟利,或官商勾結,或為利誘,或為勢逼,而產生不能堅守人民立場的法律層次與道德問題。敢問愛臺灣的臺灣人,誰來挽救?

我們嚮往有道德的國家,因為她令人尊敬;我們唾棄沒有道德的社會,無論她多麼強大與富裕,但都是可恥的。我們應該確立這樣的價值觀:沒有道德的人,無論他擁有多少的財富與地位,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很不幸的,臺灣的主流社會卻是迷戀權力、地位、名譽、財富,崇尚億萬豪宅、百萬名車、昂貴鑽石珠寶、名錶,以及以種種財富評量人的身價,這些風潮危害了臺灣人民的心靈價值與道德,造成了文明墮落、人心腐敗、道德淪喪。

曾幾何時,臺灣社會上下交征利,利之所趨,不但影藝時尚名流與政商富賈追逐奢華,連入不敷出的年輕月光族,也迷信名牌沉淪浮華。對此社會奢華虛浮之渲染與競逐,不正是在位者所應加以矯正核心價值的重點?但願天佑臺灣,能儉德以避難,能超然於虛浮奢華及榮辱之外。

*************************************************************************

重讀八年前的舊文,對照這幾年發生的塑化劑、毒澱粉、餿水油等等食安問題所反映企業之經濟倫理淪喪,不也印證眼下臺灣向下沉淪的地步已達根腐莖爛?社會情景仍讓人心裡沉重。

我對時下社會的反省,是重商的經濟年代,扭曲經濟的代價包括輕視經濟、鄙視經濟學的地位,社會成本何其鉅大?如今之計,社會仍須致力共識於:經濟倫理應當是商業的基礎,經濟秩序的維護是政府的天職,而政治權力的行使宜有責任相加。

其次,在經濟檢討方面,我人相信經濟學不能自外於人性,整體社會的經濟進步亦需經濟倫理之規範。今當代主流經濟為實證經濟學,規範經濟學甚至也遭到經濟同儕之排擠,如果經濟學家都投入實證主義的行列,不吃人間煙火,則經濟學追求人類幸福的衡度自然就忽略經濟倫理與道德的價值,故偏重量化的經濟增長領域之投入,就易形成對經濟學之偏見,如此更讓一般人加深對經濟學之誤解,以致社會上沉迷聲色犬馬花花世界的物質面享樂現象,一概歸諸經濟學乃發達金錢物質滿足的結論。此吾人所擔憂者。

尤其,造成近數年來臺灣食安風暴對企業型塑的印象:良心輸給金錢。似乎企業家的定位為唯錢如命。因而,把金錢與良心放在天秤上稱斤論兩,遂形成社會一般見識。甚者,把講論商業與金錢等於就是講論經濟學,認為兩者同是一回事;把商業或金錢行為皆歸諸經濟學之行為,則經濟學不受社會誤解幾希矣。

食安風暴侵襲人心

回首臺灣自1985年9月,發生第一起自製餿水油事件,曝露德泰油行自1975年起收購養豬餿水提煉成食用油,10年內售出逾220萬公斤餿水油流入餐飲及食品業,重創臺灣食品業並使應節月餅受到波及,也使出售中秋月餅的店家紛紛標示油品來源自清。雖然次年(1986),臺灣高等法院於將餿水油案件22名被告判刑,但是事過境遷,該次事件並未給業者受到教訓,政府也未學到制止黑心油之有效作為。為政者無視其行為,放任逾十年之黑心油暢通無阻,橫行臺灣經濟社會,無知老百姓也不知納稅為何物,任官自我為之。

本案證明這十餘年來臺灣係處於無政府狀態,長期縱容不肖業者安然行使「廉價搜購餿水浮油,製成再生油賣給油商,不肖油商將再生油攙入正牌食用油,銷售給一般家庭、餐廳及工廠伙食團」,讓社會民眾默默吃下肚子,影響國人健康。德泰案例並也反映政府無能遏阻廠商危害民眾之醜態,尤其,政治倫理與追究政治責任根本不存在,終於累積造就今日舉國食安問題不斷擴大,諸如黑心食品廠商由劣質油作為擴及至食品不當添加遺害物,且因種類繁多,複方添加物與香料又不須檢驗登錄,儼然形成食安漏洞;更遑論不肖業者貪圖方便、節省成本,往往利用「合法食品」添加物,掩飾未經核准的化學添加物,因而陸續發生添加的三聚氰胺、塑化劑、順丁烯二酸等一波波之食安事件,造成民眾不安,對政府失去信心。這是今日層出不窮食安事件的寫照。

食安事件隱藏多少政府責任?

到底臺灣社會有多少食安事件造成民眾的不安?而又有多少食安問題引致風暴?為什麼食安風暴逼件一件、一樁一樁不斷攤在國人面前?政府為人民把關的角色在哪?政治權力行使的正義為何?答案讓人心驚膽跳,窮於應付的政府作為更讓人失望。

回顧以下所彙總臺灣近三十餘年來的重大食安問題或事件簡要,實令人觸目驚心,未知主其事之政府作何感想。


經濟與政治倫理

環顧過去的食安事件歷史,由於政府因應作為消極讓國人失望,而有寄望於政治學長才江宜樺身上。

2013年5月毒殿粉風暴,是江宜樺就任閣揆後的首案全國性食安問題。

於此,設身處地瞭解一些江宜樺院長面對的問題食安狀況。化製澱粉又稱為「修飾澱粉」,取天然澱粉經化學藥品的處理,具有抗凍、抗老化、提升吸水性、增加黏稠性等特色,應用在食品加工增加產品彈性的口感。依《食品衛生管理法》准用之食用化製澱粉計21項,但「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並非准用品項,因此食品業者使用其產製各項食品,均屬違法。在2013年5月毒澱粉風暴中,不肖業者使用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讓相關產品有彈性口感且成本低廉,影響所及包括粉圓、芋圓類、板條、魚肉煉製品類(關東煮、黑輪)、肉圓、豆花、粉粿、粉條、肉羹、年糕、米粉及水晶餃等,以及地瓜粉、蕃薯粉、酥炸粉、黑輪粉、清粉、澄粉、粗粉、蚵仔煎粉、在來米粉等澱粉類產品均遭到污染。這就是政府面對國人健康的職責所在。

照理,本次毒澱粉風暴應該給江宜樺院長有相當深刻的印象並警惕,因其影響層面太大幾乎舉國民生皆受波及。如果江宜樺能夠體會民生日常必需品皆受污染,波及舉國家庭皆蒙其害,那麼,一國之行政院長對涉及如此影響層面廣大之政治責任豈可等閒視之?

尤其,江宜樺於接任院長之前幾年,臺灣更已經歷數起之食安風暴。2011年5月塑化劑污染食品、2012年4-7月含瘦肉精美牛進口;而就任院長後又發生2013年5月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2013年10月銅葉綠素混油事件;這些事件促成《食品衛生管理法》四度修法並改名為《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從嚴重懲食安違法,內容包括加重違法刑責、提高罰鍰及檢舉獎金、強化源頭追蹤溯源、第三方驗證把關、建立食安基金等,以供新朝江內閣有新法以治國安民。以此而論,江宜樺院長可謂天之驕子,既有深刻體會之切身感受經驗,又在就任前後完成建制所需配備要件,江可全力發輝長才,為國為民貢獻領導。

但很遺憾地,檢視江宜樺院長就任後對其所面對的2013年5月毒澱粉食安風暴之處理,於11月底擴大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在會議中江院長也甚有自知之明地指出從「早期米糠油事件,乃至最近發生的塑化劑或毒澱粉事件,可看出食品管理制度不斷發生令人驚悚、遺憾個案,未從過去單一個案學到完整教訓,希望將過去的食安問題,做全面、制度性的解決,不僅涉及問題所暴露出的瑕疵錯誤,也包含與食安有關的行政疏失或人為犯罪,絕非僅由衛福部負責,包括農委會、環保署、經濟部、財政部、法務部、教育部、內政部和勞政機關,皆須共同努力。」顯然,江宜樺已掌握他該管理的重點,並成立行政院跨十二個部會之「食品安全聯合稽查與取締小組」,在行政體系上建立三級品管制度,擴大查驗機制,準備迎接真正提升食品安全之時代;而且,衛福部長邱文達更於2013「全國食品安全會議」宣布一年內稽查包括食用油等十三項常見食品,務求一年內將不法食品掃除乾淨。但就已發生之毒澱粉違法食安事件,卻對政府自身網開一面,偏偏沒有在政治倫理方面檢討政府之職責。

接著2014年9月暴發強冠劣質油事件,邱文達部長因而辭職下臺(任職近四年,五次食安風暴)。但這樣層級的政府責任追究顯然難平社會積怨。記得行政院長江宜樺也在「全國食品安全會議」說油品風暴造成人心不安,愧對國人。尤其,行政院既已設有跨部會聯合稽查小組,但卻仍舊再度發生全國性食安災難,位居行政院長之職的江宜樺當然知道只以衛福部一位部長之辭職並不能交代全體國人,但何卻戀棧權位?

持平而論,江宜樺一介書生投入社會倫理淪喪、民主意識抬頭、資訊進步而典制度尚待重建即所謂百廢待舉的經濟知識時代,個人縱有百般能耐,雖有馬英九總統相挺,但一波波食安風暴強襲民間卻也大勢所趨,江院長一人不足以中流砥柱,光是把國家食安標章GMP、CAS等體制破功,盡失國家形象顏面,嚴重衝垮國人信心防線之影響,江宜樺便難安於位矣。以下再予進一步分析其政治責任。

食安風暴的政治責任

繼1979年全國性的食安問題「多氯聯苯」中毒事件(臺灣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食安事件,至少2000人受害)之後,全國性食安大案紛紛於2005、2009、2011、2012年相繼發生;2013年馬英九總統重新佈局賦予江宜樺擔當閣揆重任。2013年2月,江宜樺在舉國食安事件環境紛擾中上臺,也在全國完成修正食安管理大法佈局之後接任行政院長,他很清楚他與全國食品的關係密切,也很明快的在2013年5月食安風暴的年底舉辦「全國食品安全會議」,管理全國食安問題,因此,度過此關危機。

接著2014年10月8日暴發頂新集團正義公司食用油品混用飼料用油事件。正義油品事件頓時形成國內食安問題,臺灣食品安全再度成為國內外注目之焦點。本件劣質油風暴當然再度給行政院長江宜樺添一樁重大的政治責任壓力。

當天,江宜樺緊急在行政院中午加開「食安專案會議」,強力指責涉案黑心廠商違反食安法禁止掺偽假冒的規定,危害國人健康,公開挑戰政府公權力。其實,衍延多時的食安問題風波哀鴻遍野,確是指向江宜樺這個院長位置的嚴峻挑戰。

儘管行政院長江宜樺不久前宣示八大強化食安管理措施,也召開多次會議要求各部會落實,這次「正義混油案」發生,剛剛在衛福部長邱文達辭職未久,正是公開對江宜樺的權力考驗。雖然,馬英九總統隨著於10月13日晚間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把食安事件問題升級至國安層級,指示成立「食品安全辦公室」,反映政府對黑心產品抵制的決心,然而,並無解決最近連續幾次影響層面過大的政治責任問題,國人並不滿意。江宜樺仍須面對以傷及國家形象與民眾健康之棘手政治困境。

暫不論江宜樺接任行政院提出核四公投推不動、服貿協議、自經區條例國會卡關等重大政策動彈不得,即就眼前食安問題之處理就可能讓江宜樺面臨隨時去職,因為外界的聲浪不小。10月14日,正義油品風暴發生後,林嘉誠隨即認為食安問題引爆政府治理危機,同時,《民報》觀點進一步指出,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根源是政府執行力不足,且受到政商關係綁架,臺灣人的食安水準竟不如中國、越南,直指江宜樺院長實應下臺負責。

相同時段,江宜樺的因應態度,10月14日在立法院表示,「9月以來食安風波不斷,願向全國民眾道歉,而十幾年來政府做不好的地方願一肩概括承受。」惟若果真如江宜樺院長所言,那麼,對食安演變成全國民眾人心惶惶,全面性憤慨抵制頂新、味全、康師傅等之怒怨,為建立國人對政府之信心,當只有一條路:辭職以謝國人。即是《民報》社論所言:江揆必須下臺以平民怨。連臺北市長選情告急的連勝文陣營亦不得不隨順輿情高分貝表達江宜樺院長應辭職負責之呼聲。這是正義事件暴發後社會民情反映的關鍵時機。

然而,事關政局敏感,馬英九總統卻「幫了倒忙」,不是宣布於選後適當時機改組內閣,而是避重就輕,不畏食品風暴燃燒再升,一肩承擔,於10月15日透過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表示,江宜樺已提八項強化食品安全措施正全力落實中,予以肯定支持,而強調對黑心廠商法律深責。顯然,馬英九偏執法律針對廠商,而忽略造成舉國翻騰之食安政治責任,並以強者反應無換下江宜樺之意。如此執著時勢,將讓臺灣政局演變成馬英九必須一人來面對民怨,以總統之尊來對抗行政個案弊端,並非政治之常態。看來以政治藍綠對抗之局將繼續下去,理性論事空間已壓縮,臺灣付出代價著實太大。江宜樺院長已身陷「政治風暴」中。

至於在行政院另設「食品安全辦公室」小節並非重點,何況其設置是否妥適必要,亦令人質疑用疊床架屋單位虛晃一招?行政院本身不就是行政體系最高層級的所有相關國家社會的「安全辦公室」嗎?為什麼此時對於「食品」要在其中央主管機關之外另設「安全辦公室」?邏輯上相當怪異,且暴露跨十二個部會的「食品安全聯合稽查與取締小組」成效不彰淪為推諉卸責的空殼子。這也是敗筆。

隨後,保守派媒體《聯合報》10月16日社論講得在理:擁有莫大權力卻無法為民興利除弊的政府是可恥的。江宜樺院長當然必須在「擁權自重」與「忽略政治責任」之間抉擇,必須在縱容政府「怠忽職守」與「戀棧職位」之間做抉擇。10月16日當晚,江宜樺院長現身接受電視專訪去留時表示,他「嫉惡如仇」、「並不戀棧」。若此,則答案甚明。

但願「心安理得」也是從政者的重要信念。爾俸爾祿、民脂民膏。江院長當然難以食安蓆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