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015

誰是新亞洲公民

新公民也可稱為數位公民,亞洲未來的面貌終將由不斷擴大的新亞洲公民所決定。亞洲人如何才能充分實現網路的潛力,將亞洲變成更寬容、更文明、更安全的地方?

胡 泳

在雅加達開會討論「新亞洲公民」。公民「新」在哪兒?人們比以前更少恐懼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更有能力進行社會組織和社會動員。這一方面是社會本身在進步,另一方面,網際網路所起的助推作用功不可沒。

公民很大程度上「新」在他們現在可以利用IT技術對公共政策發言、為自己堅信的事業聚集力量、通過大規模協作完成共同性的工作,以及在整個社會中展開互助。

我們把這樣的公民稱為「數位公民」。成為數位公民必須滿足兩個要件:一是必須具備廣泛的技能、知識以及能夠輕易地進入網路;二是有意願在網上參與社會建設、政治進程,以及對平等的經濟機會的追求。

這樣的要件很自然地會把很多地方的民眾排除在外,比如那些沒有受過教育和不存在可行的上網方式的人,這在亞洲並不罕見。這也表明,不斷擴大數字公民在人口當中所占的比例,是亞洲國家政府的要務之一。

「新亞洲公民」中的「亞洲」也不簡單。亞洲網路人口約占全球三十億網路人口的一半,但這十五億人口非常異質化。

亞洲或許是世界上最為多樣化的地區,不僅種族眾多、文化各異、宗教並存,而且政體上的差別也十分巨大。

這裡有民主國家、威權國家,也有看似民主的非自由國家。每個國家對網路的反應各不相同。

其中,北韓構成光譜的一端,嚴格限制民眾上網。中國和越南則採取妥協策略,對網路入口和內容都有所限制,但同時希望通過發展IT促進經濟。而光譜的另一端則有韓國和日本這樣高度聯網、內容自由的國家。還有緬甸這樣從封閉走向開放的例子。

對剛剛誕生的新亞洲公民而言,數位文化中充滿了挑戰。一方面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先行者都在利用新技術促進社會轉變,特別是少數群體第一次獲得機會挑戰主流話語,為自身爭取權益;另一方面網上充斥仇恨言辭和排外情緒,理性的公共討論和建設性的批評甚為少見,達成共識更不易。

加上網路的超地理特性對族群認同形成壓力,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參與、對話,如何加強多元化的共存,都是新亞洲公民的頭疼問題。

最終,亞洲未來的面貌終將由不斷擴大的新亞洲公民所決定。關鍵性的問題是:亞洲人如何才能充分實現網路的潛力,將世界的這一部分變成更寬容、更文明、更安全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