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015

讓「茫茫人海」成為你圓夢的後援

弱勢團隊、業界菜鳥、社福企業,都能找到人挹注
過去創業,你必須寫一堆計畫書、必須提供財力甚至質押品、還必須跑一堆流程,如果你沒相關知識,可能連表單都不會填,更遑論通過重重審查了。而群眾募資提供了一個平台、一個機會,讓你借助大眾力量圓夢。

李又如、林筱庭

再好的創意、再崇高的理想,要能夠付諸實現,都得經過「市場大潮」的沖刷洗鍊。不過,殘酷的現實是這樣,沒有第一桶金,你連被檢驗的資格都沒有。

近年很夯的「群眾募資平台」即提供了創意與理想進入市場的第一桶金,同時讓挺你的消費者站出來,成為無償的廣告與背書。

缺少資源的發明家、市場裡的消費者,我們都是沒有資源的小螞蟻。當小螞蟻團結起來,互相幫助,夢想,就有了實現的可能。●

鮮乳坊:把選擇權還給酪農和消費者
幫酪農討公道 龔建嘉找到正義夥伴

「如果鮮奶沒有錯,又怎麼能讓酪農輸?」「你受夠食安危機了嗎?這一次,我們要自己革命。」這是一位獸醫的使命與決心。

三十歲的龔建嘉,是全台灣不到四十位的大動物獸醫其中之一。面對酪農、消費者長期因為市場資訊不對稱而受到剝削與欺騙,他決心為兩者討公道。他在flyingV平台上提案「鮮乳坊」,要將成分無調整的牛奶直接從牧場送到消費者手中。

為辛苦的酪農打抱不平

清晨行駛在公路,天黑才又慢慢開回他在雲林租的房子,不在牧場,就在開車前往牧場的路上,即是龔建嘉的生活。在三十幾個配合的牧場間來回,分布在彰化、雲林、台南,最遠到屏東、最北到苗栗。而這些只是固定行程,若有突發狀況,還不算在內。

跟龔建嘉一起出診的那天是大年初三,「酪農沒有休息,我也不敢休息。」他描述,「乳牛一天要擠奶兩次,十二個小時一次,農夫通常希望在天黑前擠完奶。下午四點擠,往回推十二個小時,就是早上四點。三六五天都這樣,辛不辛苦?」他感嘆道,酪農的辛苦卻沒得到應有回報。

乳品市場長期被大廠壟斷,以前乳品廠跟酪農收生乳還會限量,自三聚氫氨事件爆發後,牛奶開始供不應求。乳品廠將合約改成全數收購,「酪農當然開心得要命,馬上接受,甚至跟乳品廠一次簽五年的約。」龔建嘉提到,由於資訊的落差,錯失唯一有籌碼跟乳品廠議價的機會。

市場供不應求,生乳收購價卻無從調整。龔建嘉說,酪農就算想要擺脫大廠的合約控制,自創品牌的規模、人力、行銷需求,又是一個跨不過的高門檻,「在大廠面前,酪農與消費者就像小螞蟻。」

龔建嘉決定以小搏大,召集「群眾」來解決這些難題。

出資者就是消費者

「他要做這個,很難啦!就算有生乳,但量不夠,加工廠怎麼肯做?」龔建嘉來到酪農小張(化名)的牧場,這是他聽到「鮮乳坊」計畫的直覺反應。台灣有九成的生乳市場被三家大廠商控制,不同於家禽、雞蛋價格是用市場機制,生乳的收購價一年只有三個,冬季、暖季、夏季,這個價格更是鮮少被調整。

冬季,鮮乳供過於求,收購價較低,甚至賣一升就賠一升,小農幾乎是以其他兩季的盈利補貼冬季的虧損。「大廠遇上淡季,可以調配到別的地方,例如咖啡廳等相關企業,但我們哪有這種調配的空間?」小張說。

縱使質疑四起,龔建嘉還是在群募平台上爭取圓夢的機會。他們提出計畫、創立品牌,在正式募資之前就找到五千名對好牛奶有興趣的人留下聯絡資訊,成為先期顧客。而在生產端的小農,可以直接看見消費者,也就建立起信心。

「我很喜歡喝牛奶,但現在都不敢買了。」張小姐是位家庭主婦,有了小孩以後開始關心食品安全。面對大品牌接二連三失去信譽,她終於失去了信心,「但看到這個計畫很感動,我願意給他們一次機會。」許多像張小姐一樣期待喝到牛奶的消費者主動替他宣傳,畫插畫、寫部落格,甚至呼朋引伴一起訂,成為主動性極強的網軍。

結果,這項計畫不僅三天就突破預計募款金額一百萬元,最後更達到目標金額六倍。在鮮奶還沒上市就募集到五千多名消費者、四萬六千瓶訂單。「鮮乳直送這件事情很多人在做,但是龔建嘉是獸醫,替他的商品做了最有力的第三方認證。」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分析募資計畫成功的原因。

創造酪農和消費者直接對話的管道

「我對你好,你就對我好。」這是酪農與乳牛之間最直接的情感回饋,龔建嘉希望將之複製到酪農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團結起來,能讓小農建立信心;小農團結起來,就能挺身對抗壟斷的大廠。去除了壟斷,讓食安回歸它最良善、最基本的價值,鮮乳坊要引眾人之力,把選擇權還給酪農與消費者。●

香草與魚:畢業展的點子不再只是曇花一現
平台相挺 林秉維熬過三次失敗

每年五月,是「畢業展覽」的季節,年輕學子透過展覽展示花了一整年時間做出的心血。如同一年一度的「新一代設計展」,超過六十間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們參與,從文宣品、書籍、到動畫、短片、甚至帳篷、摩托車。

設計品上仍有自己的名字理念

隨著展覽結束,這些創意都到哪去了?從台科大工業設計系畢業的林秉維說:「有再好的設計理念,要能量產成商品進入市場,是一條很長的路。」

「就算有少數創意被廠商相中,對方也會買斷版權,變成該公司的產品,設計師就『消失』了。」林秉維的設計命運卻大不同。不僅能進入網路和實體通路,而且商品的包裝上仍印著他們的名字與理念。

改變他們命運的是群眾募資。當時,群募平台HereO的創辦人林鼎鈞看到他們的設計,邀請林秉維帶著她們的設計「香草與魚」,加入平台提案。

「香草與魚」是以魚菜共生為概念設計的小植栽,在無土環境中建立魚、蔬菜、微生物的循環鍊。微生物對魚排泄物進行分解,為植物提供養分,吸收養分的植物實現水質過濾。將整個大自然的循環濃縮進一個裝置裡,魚缸不用換水,只要記得餵食,就成能為賞心悅目的擺飾。

但在平台上的集資過程卻沒有想像中的順利,「香草與魚」第一次募資失敗。林秉維提到,畢竟畢業製作的展覽作品跟商品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次的失敗就容易讓人打退堂鼓,但他們再接再厲,透過HereO的專業團隊輔助,參考支持者的意見,不斷修改設計。

學校學不到的商業運作流程

到了第三次終於成功,「要不是林鼎鈞堅持,連我們都想放棄了。」林秉維笑說。最後,她與HereO團隊推出了最理想的版本,成功募到七十萬元。還與桃子良品通路合作,不但前進百貨通路,連海外經銷商都有興趣。

林秉維說,製作廠商、找尋通路、簽約等商業細節,都是學校都不會教的,「就算募到一筆錢,沒有平台的幫忙,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跨越量產的「量」,成功讓商品上市的林秉維,看見自己的心血被擺在商場、甚至現在工作同事的辦公桌上時,「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

多扶接送:首家登上創櫃板的微型社企
許佐夫獲得的不只是資金 還有背書

為提供資本額五千萬元以下、具創新、創意構想的微型企業籌資管道的「創櫃板」,在二○一四年初正式登場時,其中唯一一家的社會企業是「多扶接送」。這是一家做「獨門生意」的公司──專門提供銀髮族、身心障礙者的接送服務。多扶接送許佐夫說:「雖然我不是個聰明人,但沒道理這獨門行業會做不起來。」

曾被當成是詐騙集團

會想到這項獨門生意,是許佐夫七年前因為九十多歲的外婆得以輪椅代步,才意識到原來台灣無障礙服務付之闕如,沒有領殘障手冊就不能申請復康巴士接送,還得事先預約、不能跨縣市接送、只限於就醫用途。

行動不便並不代表就領有身障手冊,更常遇到計程車無法載送輪椅、家人得請假照護、無法申請復康巴士等困擾。行動問題難解決,反因此限縮自己的生活圈。許佐夫發現,台灣需要無障礙服務的潛在族群不少,卻沒有人注意到,「雞婆」個性讓許佐夫決定開創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

二○○九年多扶剛成立時,大家根本搞不懂多扶是什麼公司。當時許佐夫的銀行戶頭只有六萬元,即使加上青創貸款資金也不到一百萬元,四處跟親友借錢還差點被當作詐騙集團。

身障朋友也不諒解,相對於拿政府補助的復康巴士只要五十元,認為多扶接送訂價一趟五百元起跳,簡直是「騙錢」,曾有人指著許佐夫罵:「那麼貴,乾脆去搶銀行。」

終於摸索出獲利模式

沒有任何營運經驗的許佐夫,創業初期想得美好,以為只要人數多、接送點密集,收支就能夠打平。沒想到前三個月幾乎沒客人上門。

後來知名度逐漸拓展,卻引起其他拿政府補助、公辦民營的業者側目,他們向主管機關檢舉,多扶是租車業,必須添購十輛新車才符合開業規定。許佐夫只得瞞著家人將房屋拿去抵押,「當時每月貸款的本利和,加上司機薪資、停車費、保險林林總總,一個月就得還近五十萬元,前後共背了三千多萬元債務。」

直至二○一一年,許佐夫才摸索出一條獲利管道,推出載送行動不便朋友出遊的「多扶漫遊」,才讓多扶逐漸步入正軌。僅管至今仍未損益兩平,卻因為身障接送服務的商業模式明確,才得以通過櫃買中心審核,成為台灣第一家加入「創櫃板」的社會企業。

「募資不難,但若登上創櫃板所有財務都得公開透明。」多扶監察人陳一強提醒許佐夫,這會讓原本打算有意入股的大股東們卻步,甚至還得為此多請兩名財務人員處理相關報表,提醒許佐夫再三考慮。

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許佐夫認為,登創櫃板的最主要目的不在募資,而是希望能藉此打響知名度。通過櫃買中心審核,也等同獲得政府背書。「多扶沒有宣傳經費,光是在雙北拓展就花了七年的時間,雲林、嘉義等高齡化地區,還有其他偏鄉,亟需有人為他們解決行動問題。」

許佐夫以每股二十五元募資到一千萬元,一方面為籌措購置新車、開僻拓點資金,更重要的是藉此透過政府資源及媒體宣傳,減少與身障者磨合信任的時間。

目前多扶已累積逾七千名客戶,去年底也與「樂齡網」攜手合作,透過直營、加盟方式拓展營業據點,結合「多扶漫遊」,讓身障者於出遊時試用輔具,解決找不到合適輔具的困擾。

許佐夫的夢想很大,他笑說,若能有十億元,就能在全台縣市拓五個點,服務更多的身障及高齡朋友。如今多扶已漸上軌道,明年有機會能還完債務,進一步損益兩平,「預計今年第三季於桃園設點營運,二○一六年上興櫃。」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絕對不只是空談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