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
因「拜」ISIS殺戮之賜,現在許多人知道「哈里發」(Khalifa)這個名稱。
它的歷史是斬首、屠殺嗎?我好好閱讀了幾本書,寫下簡略史,一邊書寫,一邊感慨。
哈里發立國的時代與中國安史之亂約同一時期。哈里發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它靠著與已故先知穆罕默德的密切關係,結盟桀驁難馴的各地阿拉伯人,建立盛世。哈里發國的時代,當然也有宮廷政治、也有暗殺,但這段盛世在伊拉克與埃及擴展高度文明的灌溉技術,透過來自印度的商旅把東方印度河畔的農作物及耕作技術帶至大西洋。稻米、蔗糖、棉花出現於地中海;美麗的地中海東濱與南岸,皆一一放棄了原有宗教,改皈依穆斯林。依據歷史學家記載,哈里發統治至西元950年時,地中海一帶信奉穆斯林信徒高達人口的90%,阿拉伯語在當地是通用語;西西里島的穆斯林更將中亞半月形的麵食帶入當地,發展成今日Pasta (義大利麵),以及發明了老人小孩皆鍾愛的冰淇淋。
哈里發國成功地建立盛世,靠得不是如今ISIS屠殺斬首,而是羅馬帝國衰亡後拜占庭與波斯帝國對人民包括基督教的迫害。拜占廷與波斯長年的征戰,帶給邊陲的阿拉伯人和領地上基督徒頻繁的痛苦與宗教迫害。
接下來的二十二年,伊斯蘭最古典的教義開始誕生。穆罕默德出身商旅家族的分支,他強調公義,真主之前凡人一律平等,「對弱者要慈悲」,「遇到挑釁才要為真主而戰」「不要主動攻打別人,真主不喜歡侵略者」。
「穆斯林」本來原意「歸順者」,它的教義以順從平和出發,它的歷史誕生於許多宗教之後。穆罕默德目睹軸心宗教的殘酷;因此其理念便是來自於對軸心宗教的反省,「穆斯林,不強迫誰信教」「惟信仰受威脅時,一定挺身捍衛。」
殺戮多因信仰而起
於是只用一個世紀,阿拉伯人以其「包容」席捲西方核心之地。西元670年,阿拉伯人兵臨君士坦丁堡;西元714年往東打到印度河畔(今日巴基斯坦),往西跨海統治西班牙;再隔18年,一支兵團甚至打到法國中部的Poitiers。
哈里發國經過百年後也爆發了政治王國上不可避免的權力鬥爭;以血脈分為繼承穆罕默德先知智慧的「什葉派」及不信其「邪」只遵奉傳統教規的「遜尼派」。在此之前「哈里發」只是一個繼承已故先知卓見的籠統大聯盟概念;哈里發征戰土地後,過去拜占庭帝國下的農民仍繼續耕田,地主繼續擁有其地,原本前帝國的官僚體制皆保留,並繼續點算租稅,沒有人遭到清算鬥爭;租稅中撥一大部分犒賞阿拉伯軍人當真主戰士;他們負責駐守城市要點,保衛居民。
哈里發撐了一個世紀開始分裂,各勢力自立門戶成為眾多酋長國。有些自治區例如西班牙、埃及、伊朗尚能自給自足;其他則陷入衰退。這大概是西元800年左右的變化;到西元900年後中世紀的氣候熱浪乾旱變遷,徹底改變當地穩定的局面。乾旱的沙漠開始出現於中東、北非,伊斯蘭人口下降一成以上,城市萎縮,邊村荒蕪。原本鬆散的帝國,不斷另立的宗派,權力鬥爭引入的突厥人,最終哈里發崩解,且開啟伊斯蘭宗派(什葉vs.遜尼)彼此不斷暗殺的循環。
歷史繼續走著,屠殺、征服、暗殺……每一群征戰者都有一本寶典;你的《聖經》,我的《古蘭經》。
或許人性本是脆弱的,也因此潛藏了「惡」與「恨」的因子。多少復仇以偉大之名!多少殺戮以信仰出征!
哈里發國,一段遠古的回憶。歷史過了1300年後,它重新「復活」,這一回是濃濃的血跡……如當年的十字軍。穆罕默德若能再生,唇齒之間,是否再度顫抖複述他的「慷慨」,他的念誦,以及他教導的「慈悲」?
電視節目主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