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陳冲迅速拍板,宣布政府將負起勞保的最終支付責任,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則改依弱勢原則發放,大砍九成。這兩項改革,前者未必使勞工鼓掌稱慶,後者則可能讓軍公教感到鬱卒;但從改善陳年制度及平衡階級差異看,都跨出了重要且正確的一步。
很少人叫好的改革,通常不是執政者的施政選擇;正因如此,這次的制度修正更顯得不容易。台灣廿多年的民主化,施政決策一直向「討好民意」傾斜,藍綠均無例外。勞保費率及各種津貼在立院的叫價加碼,軍公教年終慰問金一發四十多年不改,都是這類思維的產物。如今,經濟停滯的民怨即將延燒為階級戰爭,陳揆不得不果斷採取行動;也許危機就是轉機的開始。
從此次的政策調整看,各界的討論熱烈卻不失理性,但仍隱隱然可以看到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艾怨火花,是過去所未見的景象,值得警惕。台灣社會過去從統獨對立演成藍綠對峙,若因階級差異再度撕裂,民眾的互信危機將更難癒合。面對當前的困境,朝野都應有追求台灣順利轉型的共識,避免惡意挑撥或煽風點火,才是負責的態度。
觀察這次的勞軍公保風潮,在錯綜複雜的歷史成因及社會情緒激盪下,推促了陳內閣這一步改革,也讓各方對相關問題有深一層的認識。概括而言,這一課至少提供了我們四個省思的方向:
第一,政策和制度必須與時俱進:政府對軍公教的各項優遇,源自早年民間企業待遇遠優於公務員的環境,為了鼓舞備戰年代的軍公教戮力從公,而提供必要的生活補貼。但歷經時空變化,民間勞動者的優勢早已消退,銀行的存款高利率已跌到近乎於零,再加上勞工薪資不升反跌;相形之下,軍公教高退休俸及各項附帶優惠成了不可承受之重。這波調整,實是制度四十年積累的失衡壓力所引爆。
第二,朝野皆應理性面對歷史共業:軍公教向來屬性偏藍,此次執政黨能斷然推動改革,殊屬不易。相形之下,民進黨當時執政八年對此得過且過,如今卻不斷鼓動階級對立,醜化軍公教,指摘內閣無能,即顯得毫無反省能力。此次改革方向合理,亦符合蘇貞昌所提的「三不」原則;民進黨若還想用鬥爭、追殺、煽動仇恨的故技來攫取政治利益,恐將適得其反。事實上,民進黨渲染「勞保會倒」,造成許多民眾一窩蜂申領一次給付,這是陷民眾於不智及不利,何其殘忍?
第三,改革的手段與正當性必須相副,不應以社會對立為代價:這次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僅依恤弱原則保留一成,符合照顧弱勢的初衷。有四十萬退休軍公教遭刪除,幅度不可謂不大,其間雖傳出少許怨言,但多數人選擇默默承受,也只能默默承受。其實,制度的形成有其大時代背景,政策的調整也需要時日進行;因而,民眾及政治人物在討論問題時,不應將政策和軍公教階層混為一談,甚至對他們惡意攻擊。畢竟,軍公教是國家的脊樑,但在待遇上則只是政府決策的被動承受者;且軍公人員缺乏工會代他們發聲,從這次調整也一目了然。
其四,要從根本上提升經濟,才能創造資源以舒緩社會矛盾:勞保及健保等財務危機爆發,乃至社會相對剝奪感的產生,最終癥結都在台灣經濟停滯、薪資倒退,才使得民間企業勞動者與軍公教所得的差距反轉。如果我們不從源頭尋求台灣大格局的開展,把餅做大,卻一味在圍城中你爭我奪,只會走上內耗、自我萎縮之路。
邁開這一步,接下來,包括勞保費率、軍公保月退俸所得替代率,乃至五花八門的種種特殊津貼的檢討,都還有漫長的仗要打。也因此,社會大眾唯有保持理性的態度,才不會把台灣這一整鍋粥打翻。最怕的是,如果有人做了正確的事,卻得不到正確的評價;那麼,一個不問是非的社會,如何選擇走上對的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