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13

父親教我“盡最大努力活著”

朝日新聞
探秘宮崎駿:父親教我“盡最大努力活著”

宮崎駿的父親1914年生於東京,曾與兄長共同經營了一家名為“宮崎飛行機”的戰鬥機零部件製造公司。

據說,在二戰期間,公司的員工有1500人,那是經濟狀況最好的時期。《起風了》這部作品,重現了宮崎對飛機的憧憬,這似乎與那段家族史也有些淵源……(下文為第一人稱寫法)

昭和初期(1930年代初),父親曾在早稻田大學就讀,當時的他似乎很討厭政治性勢力,喜歡在城中四處遊逛,是個年輕的享樂派。他是那種在我十幾歲時就問我“你怎麼還不吸煙”的父親。父親的這句話倒是讓我生了抵觸情緒,直到20歲我都沒碰過煙草。不過成年後,發現吸煙味兒不錯,就一直抽到現在。

父親曾經營一家軍需工廠,生產零式戰鬥機的零部件。戰敗那會兒,正趕上我青春期,還向父親找茬儿說“父親也該承擔戰爭責任”。沒成想父親回我一句:“發動戰爭的是軍部,又不是我”。他是個對天下大事不做多想的人。

父親在9歲的時候遭遇了曾讓10萬人喪命的關東大地震,31歲時又經歷了日本戰敗。種種世間巨變讓他完全拋棄了諸如“這種價值觀非常重要”、“做人就必須這樣”之類的豪言壯語。在他看來,只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護好家人和朋友就可以了,不需要對國家或整個社會也擔起責任。

我也受到父親這種觀念的影響。我現在覺得,半徑30米或100米範圍,就已經是自己能守護的極限,這樣就夠了。以前還想著必須為世界為人類做點什麼,但現在,製作電影其實就是我的一份工作,談不上什麼文化事業。以前的一些作品只不過走運暢銷了而已。一旦沒了客人,轟然倒塌只不過一瞬間。

最近,吉卜力工作室的員工有種錯覺,以為吉卜力工作安定、四平八穩,這是很可笑的。所以我想,為了吸引觀眾進場,就得做出像樣的作品。並且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盡全力努力生活。這大概也是父親無形中對我的影響。

《起風了》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1930年前後,那時剛發生了關東大地震,經濟大蕭條造成世界恐慌,全球性的緊張感也日益高漲。現在與當時簡直一模一樣。但不同年代間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差異,那時的日本人可從沒考慮過要健康長壽。東京一度是世界上肺結核患者最多的城市,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死了。也許正是因為將來沒有任何保障,所以大家只希望趁著身體還行,一定拼命好好活著。

在健康的時候盡最大努力生活就好了。我想,父親肯定也是在年輕的時候,就深深地烙上了這樣的人生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