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2013

我的團

你的手機通訊簿里可能存了上千個電話,但真正和你聯系緊密的往往只有20-150個朋友。人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群居動物:朋友太少,你會覺得寂寞無聊;朋友太多,你會覺得疲於奔命。這20-150人,是你的圈子、你的部落。150這個數字來自英國人類學家Robin Dunbar的研究,後來因暢銷書《引爆點》的宣傳被廣為引用。

最理想的狀態,人應該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我們應該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很難選擇自己的同學、同事、鄰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種不同道德水平、不同智力水平的人混雜在一起,自然會出現或是積極、或是消極的互動。

有三位管理學家,Dave Logan、John King和Halee Fischer-Wright合寫了一本書,叫做《部落領導力》(Tribal Leadership)。這是一本勵志的書。和所有勵志的書一樣,這本書有時候會淺顯得有些輕薄。不過,你不妨把它當做是幾位敏銳的觀察者對人類社會的生態觀察筆記。

《部落領導力》一書提到,在每一個團隊中會有一種主流文化。這種主流文化決定了一個團隊能夠達到的境界。如何才能識別一個團隊到底在哪個層次?你可以觀察:一、他們說什麽話;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麽樣的。

先從處於最低級的團隊(Stage 1)說起。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接觸到Stage 1的團隊。不妨回想下你看過的黑幫片,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出於恐懼、貪婪、野心,也出於在寒冷的冬夜找到一點火焰取暖的人性本能,也會聚成一個部落。《部落領導力》的作者們講到,如果這個部落的人們把他們的處世哲學印在T恤衫上,那麽他們會印上:“生活爛透了”(Life sucks)。他們對一切都憤世嫉俗,並帶有強烈的反社會情緒,甚至暴力傾向。還記得電影《沖撞》里的那個黑人混混安東尼嗎?他認為所有的人都在歧視黑人,所以理所當然地應該報復社會,結果,他搶劫了一位同樣是黑人的好萊塢導演。

我們對Stage 2的團隊可不陌生。Stage 2的團隊成員會在他們的T恤衫上印上:“我的生活爛透了”(My life sucks)。這個團隊的成員不像Stage 1團隊的成員那樣有強烈的反社會沖動,他們看到別人的生活不錯(比如,老闆的生活不錯),但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沮喪。他們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能偷懶就偷懶,能混事就混事。當你在機場登機櫃台,看到自己的隊排得長長的,旁邊的櫃台明明有幾個工作人員,但他們寧肯在一起說說笑笑,也不想另開一個櫃台——他們就是Stage 2的團隊成員。在Stage 2的團隊里,你很難發現員工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你想推動改革或創新,Stage 2團隊成員的本能反應是:這肯定是沒法成功的,我們見得多了,認命吧。他們用來掩飾自己無能的最好辦法就是裝得老於世故。在Stage 2團隊里,你會看到一個頤指氣使的領導,和一幫唯唯諾諾、心懷鬼胎的屬下。

到了Stage 3,你開始看到成功的曙光。一個典型的Stage 3成員的口號是“我很棒”(I am great),但話外音是“但你不行”(But you are not)。你在Stage 3的團隊中會看到很多朝氣蓬勃的人,他們努力工作、熱愛學習,有什麽新東西都第一個嘗試。他們中的有些人可以登上事業的巔峰,比如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或是世界冠軍,但他們總是很難和別人合作。你要問他:“你為什麽會成功?”他會說:“那是因為我比別人更努力、更能乾啊”。你要是再問他:“那你為什麽沒有更成功啊?”他會說:“那是因為我身邊的人都是白痴啊”。Stage 3團隊中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會把別人視為競爭對手。我們在學術界、新聞界、體育界,會看到很多Stage 3的成員,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但內心深處卻充滿了焦慮。那是因為,在如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工作已經不是一個孤膽英雄就能夠擔當的,必須很多人齊心協力,但Stage 3團隊里的這些明星們已經黔驢技窮了。

只有到了Stage 4的團隊,你才能夠感受到真正的團隊精神。Stage 4團隊里的成員們相信的是:“我們很棒”(We are Great)。在Stage 4的團隊里,人們會更開心、更友好,相互之間更願意坦誠合作。不管是團隊裡面的哪一位成員學到了新的東西,他們都會非常樂意和同伴們分享。在Stage 4的團隊里,人們會很容易忘記上下級的科層制度,也會很容易忘記組織的邊界,整個團隊里所有的人都像朋友一樣親近。在一個Stage 4的團隊里,接受新的成員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讓他或她融入到這個團隊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再讓同伴們為他或她評價,如果有十個同伴都喜歡這個新人,那麽他或她就一定能在這個團隊里乾得很好。

你可能覺得Stage 4已經非常完美了。不是的,還有比這個更高的境界。更高的境界是Stage 5。Stage 4的團隊成員會為自己的團隊找到一個競爭對手。這個競爭的標桿設得越高,越容易激發團隊成員的鬥志。但這畢竟是“美則美矣,了則未了”。《部落領導力》的作者曾經問一家研發型的醫藥企業:“你們的競爭對手是誰?”。他們本來以為會聽到的答案是醫藥行業的龍頭老大,但這個企業的管理層和研發人員聽到這個問題都直撓頭,他們想了半天,說:“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應該是癌症吧,我們想要攻剋癌症。傳染病嗎,我們現在還顧不上”。Stage 4 的成員彼此合作,但他們還憋著勁想超過其他的團隊。到Stage 5,人們已經不關心競爭對手,他們唯一關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他們的口號是:“我們在改變歷史”(We are making the history)。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一個儼然有Stage 4氣度的團隊里。我們的研究團隊里,年輕人扎堆成才,相互鼓勵。但是,一個團隊的層次並非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比如說,如果美國金融危機之前你在雷曼兄弟任職,你很可能是在Stage 3,甚至Stage 4。但雷曼兄弟破產,很多員工失業,一下子掉進生活的低谷,他們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直接掉到Stage 2,甚至Stage 1。

帶好一個團隊,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毀掉一個團隊,最多半年而已。能夠引導一個團隊的靈魂不斷上升的是心中的信念。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最感激的是有兩位老師,教給了我兩個最重要的道理。一個是餘永定老師。他用自己的人生,讓我明白,不管這個世界是否骯臟,不管這個社會有無墮落,你都應該、也有能力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不降格辱志。另一個是張宇燕老師。他教會了我,學問一事,無關名利。做學問只是為了追求學問的趣味。你沒有必要為生計過多地憂勞,每一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明白了這兩個道理,我忽然感到人生豁然開朗,內心如釋重負。或許,我們改變不了整個社會,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改造自己,並影響身邊的同伴。

戰鬥終於結束,薄霧逐漸散開,山坡上一堆一簇,是疲憊不堪的士兵們。他們的軍裝已經破舊,面容憔悴,但歌聲和笑聲不斷,激昂而豪邁。

他們就是我的兄弟,我的團。

作者註:Dave Logan,John King and Halee Fischer-Wright, Tribal Leadership: Leveraging Natural Groups to Build a Thriving Organization, Happer Business. 這本書的三位作者創辦了一個致力於提升公司文化的咨詢公司:CultureSync。此書不僅寫瞭如何鑒定一個團隊到底在哪個層次,而且希望能教會團隊的領導者,如何激勵團隊成員的忠誠和創新精神。一些小技巧還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一個成功的部落領導者往往會同時和兩三個人一起聚餐,在見面的時候把這些人的信仰、優點都講出來,把原本不認識的這幾個人立刻“互聯”上。一個成功的部落領導者的標志是,當他離席之後,別人討論的話題都是關於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