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13

戒嚴時代的遺事

平路/作家

台灣社會必然是失憶了,準確地說,應該是選擇性地失憶。這一陣子,執政黨主導下,一連串的懷舊活動,包括孫運璿冥誕的紀念會、還有嚴家淦逝世二十週年研討會等等,透過玫瑰色的濾光鏡,戒嚴的年代顯得無比溫柔、也無比美好。執政黨刻意營造的史觀下,當年的肅殺成了秩序、偽善成了純真、威權成了效率…;然而,看看走過那時代的兩個女人,郭良蕙與呂秀蓮,她們的生平印著怎麼樣的壓迫與壓抑?

走過那時代的女人

一位是女作家,一位是政治人,我把她們聯想在一起,其實是數日前紀念郭良蕙的那場座談,呂秀蓮突然出現。她說自己曾是郭良蕙的讀者,看到報上的廣告,就不請自來。

爭取市長提名的時日,呂秀蓮為什麼會過來?誠品書店,下雨的晚上,看來不像選舉行程。或者,讀者與作者的關係匪淺;或者,呂秀蓮與郭良蕙,生平有某種相似性。她們都異端、富衝撞力,驕傲、充滿尊榮,有時候像孔雀,自信又愛現,常在人前展開斑斕的翎毛…。

走過壓抑的時代,她們挺直了背脊活到老,但人們記憶力短暫,少有人花時間細數她們的事蹟。這回,呂秀蓮爭取台北市長提名的一仗打得艱難。前副總統的位置、在民進黨內資歷深厚、對民主的貢獻無庸置疑,卻連參賽資格都難以拿到。「五府千歲」的戲謔聲中,她還要臉上帶著笑,接受那「祖母綠」的調侃。

不服輸的外表之下,其實很容易感受,呂秀蓮身上戒嚴體制所烙下的印痕。從她早年,提倡女權被國民黨特務跟監,而經過美麗島事件,呂秀蓮入監,成了政治犯。近些年來,更屢屢因為行事方式,她遭到黨內同志的責難。接收過那麼多負面能量,多少因為這位強出頭的女性,觸犯了性別與政治的潛規則。

至於郭良蕙更犯了大忌。《心鎖》出版之際,社會籠罩著戒嚴的陰影,情慾看似屬個人領域,挑戰的其實是黨國體制。一本亂「倫」的文學作品?無意中,卻在拆解聯繫君權與父權的不傳之祕,以及搖撼蔣家父子「道統」的核心傳承。一時,《心鎖》成了箭靶,黨政軍外圍的文藝團體群起撻伐,那是六○年代最轟動的獵巫行動!《心鎖》歸為禁書,郭良蕙個人的穿著舉止被污名化。幾個協會同時開除她的會籍,抵制她的語言帶著趕盡殺絕的凜冽…。

郭良蕙持續寫了一些年,後來,她選擇某種形式的避世。與文藝圈再無來往,興趣轉至旅行與蒐集文物。多數時候郭良蕙是單人旅行,我總想像她一個人坐在機艙裡,悵望雲煙,心裡有多少事?

她怎麼可能不在乎?

紀念郭良蕙的座談會上也聽說,她在暮年,仍想找到當年她自己對《心鎖》事件的一篇答辯。不在乎麼,她怎麼可能不在乎?

人人心裡存著一個小警總的時代,豈只郭良蕙與呂秀蓮,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被戒嚴體制所扭曲!如果說,拚搏了一世的女人們到後來不只剛硬…也不免有些剛愎,肇因於習慣對周遭的敵意做出反應吧…那些年,外界何曾寬容地、溫柔地對待她們?

此刻台灣,盪漾起這股懷舊風潮。或者人們過於健忘,或許時間飛速向前,執政者營造的論述中,當年的菁英們開明而睿智、黨國體制等於締造的經濟奇蹟,就連當年令人窒息的強控制,彷彿也流露著溫情的光暈。兩個女人身上,拼貼出的卻是昔日社會更真實的面貌。

台灣社會必然是失憶了,準確地說,應該是選擇性地失憶。這一陣子,執政黨主導下,一連串的懷舊活動,包括孫運璿冥誕的紀念會、還有嚴家淦逝世二十週年研討會等等,透過玫瑰色的濾光鏡,戒嚴的年代顯得無比溫柔、也無比美好。執政黨刻意營造的史觀下,當年的肅殺成了秩序、偽善成了純真、威權成了效率…;然而,看看走過那時代的兩個女人,郭良蕙與呂秀蓮,她們的生平印著怎麼樣的壓迫與壓抑?

走過那時代的女人

一位是女作家,一位是政治人,我把她們聯想在一起,其實是數日前紀念郭良蕙的那場座談,呂秀蓮突然出現。她說自己曾是郭良蕙的讀者,看到報上的廣告,就不請自來。

爭取市長提名的時日,呂秀蓮為什麼會過來?誠品書店,下雨的晚上,看來不像選舉行程。或者,讀者與作者的關係匪淺;或者,呂秀蓮與郭良蕙,生平有某種相似性。她們都異端、富衝撞力,驕傲、充滿尊榮,有時候像孔雀,自信又愛現,常在人前展開斑斕的翎毛…。

走過壓抑的時代,她們挺直了背脊活到老,但人們記憶力短暫,少有人花時間細數她們的事蹟。這回,呂秀蓮爭取台北市長提名的一仗打得艱難。前副總統的位置、在民進黨內資歷深厚、對民主的貢獻無庸置疑,卻連參賽資格都難以拿到。「五府千歲」的戲謔聲中,她還要臉上帶著笑,接受那「祖母綠」的調侃。

不服輸的外表之下,其實很容易感受,呂秀蓮身上戒嚴體制所烙下的印痕。從她早年,提倡女權被國民黨特務跟監,而經過美麗島事件,呂秀蓮入監,成了政治犯。近些年來,更屢屢因為行事方式,她遭到黨內同志的責難。接收過那麼多負面能量,多少因為這位強出頭的女性,觸犯了性別與政治的潛規則。

至於郭良蕙更犯了大忌。《心鎖》出版之際,社會籠罩著戒嚴的陰影,情慾看似屬個人領域,挑戰的其實是黨國體制。一本亂「倫」的文學作品?無意中,卻在拆解聯繫君權與父權的不傳之祕,以及搖撼蔣家父子「道統」的核心傳承。一時,《心鎖》成了箭靶,黨政軍外圍的文藝團體群起撻伐,那是六○年代最轟動的獵巫行動!《心鎖》歸為禁書,郭良蕙個人的穿著舉止被污名化。幾個協會同時開除她的會籍,抵制她的語言帶著趕盡殺絕的凜冽…。

郭良蕙持續寫了一些年,後來,她選擇某種形式的避世。與文藝圈再無來往,興趣轉至旅行與蒐集文物。多數時候郭良蕙是單人旅行,我總想像她一個人坐在機艙裡,悵望雲煙,心裡有多少事?

她怎麼可能不在乎?

紀念郭良蕙的座談會上也聽說,她在暮年,仍想找到當年她自己對《心鎖》事件的一篇答辯。不在乎麼,她怎麼可能不在乎?

人人心裡存著一個小警總的時代,豈只郭良蕙與呂秀蓮,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被戒嚴體制所扭曲!如果說,拚搏了一世的女人們到後來不只剛硬…也不免有些剛愎,肇因於習慣對周遭的敵意做出反應吧…那些年,外界何曾寬容地、溫柔地對待她們?

此刻台灣,盪漾起這股懷舊風潮。或者人們過於健忘,或許時間飛速向前,執政者營造的論述中,當年的菁英們開明而睿智、黨國體制等於締造的經濟奇蹟,就連當年令人窒息的強控制,彷彿也流露著溫情的光暈。兩個女人身上,拼貼出的卻是昔日社會更真實的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