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
東京的JR 中央線沿線有不少動漫工作室。如今吉卜力工作室雖位於郊外的東小金井,但在1980年代製作《風之谷》時,宮崎駿的創作據點還在杉並區的阿佐谷。一次散步的途中,他偶遇一間愜意民居,庭院中草木蔥鬱茂盛。後來宮崎駿便以這座民居作為原型,描繪了《龍貓》中五月和小梅兩姐妹的家。
一個完美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對此,宮崎駿曾經做出過描述。“在日本,植物很容易就落地生根,萌芽生長。植物和人要如同夥伴一樣打交道。房屋、植物再加上住在裡面的人,彼此朝夕相處,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這樣的家才完美。 ”這也是宮崎駿一貫的想法。
日本豐富的自然資源自古就為人們帶來了各種恩惠。日本人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也十分珍惜這份恩澤。然而從20世紀開始,特別是1960年代的經濟高度成長期以後,破壞自然、濫用化學物質、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成了經濟發展的動力。日本的發展軌跡享譽世界,甚至被稱為“奇蹟般的經濟成功”。然而,這真的值得稱道嗎?這樣的生活能持續到什麼時候?是該找回過去日本人的那份感性了。
1970年代起,宮崎駿開始創作色彩豐富、充滿活力的動畫作品。從《風之谷》開始,宮崎動畫裡還加入了一些關於自然的思考。《幽靈公主》和《千與千尋》中,這些信息結合最高水準的繪畫技術,以及優質的音響效果為大家帶來了深刻的觀影感受。很多日本人都觀看過這兩部作品。這也反映出,對於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背離自然的生活方式等抱有疑慮的日本人不在少數。
宮崎駿的另一個顯著特質來自於青春時期的強烈自我否定。回顧當年,宮崎駿曾產生過這樣的想法,“發起愚蠢戰爭的日本人本身太愚蠢了。而生在這樣一個愚蠢民族裡的自己,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如今的宮崎駿之所以強硬地反對可能輕易引起戰爭的憲法修正,也正是源於這段思想經歷吧。
後來,宮崎駿邂逅了動畫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為了動畫作品的取材宮崎駿親赴歐洲,回國後忽然體會到日本豐富的自然之美。發起愚蠢戰爭的確實是日本人,但這片日本列島上的自然和風土卻足以享譽世界。雖不熱愛這個“日本國”,但卻對這裡的自然情有獨鍾。直到這時,宮崎駿才從青春時期的自我否定中脫離出來,並從《風之谷》開始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於自然的謳歌。
不過,老實說,筆者認為72歲才從長篇動畫導演的位置上引退有些為時過晚。憑藉《千與千尋》一作,聲名到達巔峰後,宮崎作品彷彿迷失了方向。面對只是“因為是宮崎駿的作品”而不斷湧來的大批觀眾,宮崎駿本人也很苦惱吧。然而,即使苦惱也要竭盡全力將自己的想法展現在一流的娛樂作品中——對於這樣一位導演的引退,筆者還是頗為惋惜。
在日本這個動漫大國中,能與宮崎駿相匹敵、兼具思想性和娛樂性的動畫導演,筆者至今尚未發現。有人將《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導演庵野秀明看作其繼承人。庵野導演曾經參與過《風之谷》的繪製,確實與宮崎駿淵源匪淺。宮崎駿在影片中啟用庵野秀明為男主角配音,也有不少意見認為這是宮崎駿對庵野充滿期待的表現。但他能否成為與之比肩的“國民作家”還未可知。宮崎駿今後的活動將逐漸轉變為短篇動畫電影(在三鷹吉卜力美術館上映)的製作以及吉卜力美術館的畫展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宮崎駿的言論和態度,將繼續影響著日本人。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宮崎駿眼中的亞洲和日本的未來。在今年夏天發行的宮崎駿與歷史學家半藤一利的對談集中,宮崎駿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在製作《起風了》時,一位中國年輕人來到吉卜力工作室,告訴大家“自己很想做手繪動畫,可是中國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平台了”,希望吉卜力可以僱用他。後來,吉卜力僱用了這個年輕人,發現他的技術很好,為人也不錯,送別會上大家都哭作一團,依依惜別。現在,這個年輕人在一家餐飲店打工,還時常帶店裡的料理來吉卜力看望大家,所有的人都很高興。“每每想起他的那種親近感、努力勁兒和生命力,我也不由得樂觀起來。如果能多來一些像這樣的人,東京就算有一半住的都是外國人也沒什麼不好的。東亞的未來應該也只會朝著歐盟模式的方向發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