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2013

鬆綁是唯一活路

楊家彥
金融海嘯爆發迄今逾5年,階段性景氣復甦緩慢,而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也非一蹴可幾,以致於政府至今仍面臨顯著施政壓力。今年年初新內閣鄭重推出「自由經濟示範區」方案。不料雷聲大雨點小,規劃過程各部會歧見難以敉平,導致現行法規鬆綁有限,不少意見領袖認為「示範效果」不彰。

尤有甚者,對岸隨即推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行政院至此不得不再度加碼鬆綁幅度,於12月推出修正方案,從「促進人員商品資金自由流動」、「開放市場接軌國際」等7大方向著手,並遴選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等6大領域作為現階段示範創新重點。行政院特別強調,在示範區的區位上特別加碼,除了自由貿易港區6海1空共7處之外,尚選定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以及國際機場設置4處國際醫療服務中心,而未來主管機關如有新設區位規劃,經報院核定後即可新設。

在外資眼中,台灣雖非全球主要市場,卻擁有許多生產資源效率優勢。首先是製造基礎,儘管傳統產業生產基地外移,但作為生產管理者相對有經驗,加上資訊電子製造業,都是台灣的優勢。此外,台灣人才可說是物超所值。雖然國內薪資沒什麼成長,但在外商眼中,台灣的人才是素質高又便宜。

第三是台灣有連結中國及東北亞的優勢。香港是以自己的強項服務業、金融業和國際商貿連結,而台灣的優勢是製造業,包括製造業周邊的衍生產業。另外一點,是台灣和香港、新加坡比起來,腹地大好幾倍,比如作為華人生活模式創新據點,絕對相對有條件。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努力掌握的機會。

接軌國際智財稅制

經濟理論與各國發展經驗顯示,鄰近大規模市場的小型經濟體,特別需要經貿自由化的環境,以利企業經營與投資活動的進行,舉凡香港、新加坡、荷蘭、瑞士等國皆為佐證。也只有如此,外來經濟資源也才願意進駐投入產業發展,而原先在地優勢資源也才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換言之,企業進退市場的便利性、稅制的相對競爭力,以及物流、金流、人流便捷的基礎設施及法規環境,包括便捷關務、明確透明的金融法規、四通八達的海空航運等,都是吸引國內外資源留在本地發展的關鍵條件。

目前若想發展台灣成為區域深層加工與物流中心,我們就必須在示範區內外生產聯結的關務上做更大的鬆綁;如希望台灣作為區域研發創新中心,就應該在專利智財交易的稅制上與國際接軌;若希望台灣成為各類功能型區域總部的優先選項,我們也需要在外資股利匯入、利息收入、外派人員收入的租稅上,參考標竿國家的做法。

此外,兩岸資源流動的特殊處理,亦須盡速凝聚國內共識,鬆綁不必要的限制,否則亦將削弱示範區對國內外企業的吸引力,導致政策目標再度落空。

台經院六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