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9月底發表第5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這次報告最驚人的創舉之一是「碳預算」的計算。IPCC估計若地球的氣溫要保持在增加2度C之內,全球整體排放量不能超過1000GtC(1兆噸碳),然而在2011年全球已使用531GtC,因而我們已使用二分之一額度,超過的量應埋藏在地底,不應開發。IPCC尚未計入其他溫室氣體,如果也考量到其他氣體,就須下修至820~880GtC。
據ECOFYS估計,到2020年新增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接近6.34GtC,從2010~2050年這些新增化石燃料將排放出300GtC,這些新產能將使剩餘「碳預算」爆表,這還未加計原先已利用的化石燃料及其他溫室氣體。
新增化石燃料碳排放,以中國、澳洲、印尼的燃煤最多,超過4成,而伊拉克、哈薩克、非洲的油氣則貢獻約1成5的碳排放量,其餘則是來自北極石油、加拿大油砂、美國頁岩氣,委內瑞拉重油等非常規油氣。燃煤是減排的頭號對象,但燃煤需求在2020年前後可能達峰值,所以新增能源中最該受到限制的是非常規油氣。
在燃煤之後最高的碳排放量來自北極石油,北極油氣現在雖然只是零星產出,但北極圈的石油資源占全世界未開發石油儲量約13%,天然氣則占30%,加上北極暖化,開採成本和其他地區的深海石油相比較已有競爭力,也難怪未來10年投資額可能高達1000億美元,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都不會放棄這個潛在的寶藏。尤其是俄羅斯,不僅在北極海宣示主權,還以實際行動排除對其石油開發的干擾:今年9月18日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右圖,歐新社)向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的鑽油平台採取和平抗議行動,結果遭到俄羅斯武裝人員強行登船、30名成員被拘留,到現在仍未釋放。
加拿大油砂的碳排放量緊隨北極石油之後,未來15年加拿大油砂可能增加3倍,增產的關鍵是,鋪設基石XL(Keystone XL)輸油管,透過基石XL輸油管將亞伯達省的油砂運至美國德州的煉製廠及港口。基石油管一旦完成,很可能將氣候變遷帶至一個新高,反基石健將著名氣候科學家James Hansen說:「如果亞伯達的油砂充分開採,地球就完玩了,因為油砂本身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就足以打破世界的碳預算。」基石油管目前還未作出最後決定,但美國政府基本上還是沉溺於化石燃料上,非常規油氣生產受到鼓勵,拜頁岩氣之賜,預估明年石油與天然氣生產的總合就會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2017年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不只美國本土重新成為能源重鎮,美國還運用在伊拉克的影響力,力促其增產石油,並許可北極海的鑽油活動。
美國能源資訊局(EIA)今年7月發表《國際能源展望》指出,未來使用於頁岩氣的「水力壓裂法」會被更廣泛地利用,這就是「水力壓裂法」的全球化;最新的複製場域是,美國石油公司雪夫龍(Chevron)在阿根廷極南的巴塔哥尼亞準備開採頁岩氣,這裡可能是下一個最大的油田,未來5年內擬投入180億美元。
現在美國的能源戰略和歐巴馬在2008年競選時明顯不同,本月初《華爾街日報》指出,過去4年美國油氣生產的革命,已改變了兩黨的政策,現在兩黨轉向推銷更多的化石燃料。歐巴馬政府雖然對汽車排放、發電廠的設立訂下更嚴格標準,但不能從源頭上減碳,可以說是「管下游不管上游」、「抓小放大」,這樣的能源戰略恐怕與因應氣候變遷的方向背道而馳。
那麼減碳的契機何在?2015年聯合國在巴黎舉行的全球氣候會議是關鍵,屆時可能推出管制架構及財政刺激,對迫在眉睫的全球暖化問題,向世界各國提出加速減碳的具體要求。
台灣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的2.6倍,為排碳大戶,應該保持高度警覺,因為將來國際社會如果制定出加速減碳規約,台灣一定首當其衝,有關當局準備好了嗎?(作者為民間學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