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14

無殼蝸牛再起 爭取居住正義

BBC Chinese

1989年8月26日,4萬多名群眾以無殼蝸牛的名義,夜宿台北市精華地段的忠孝東路,抗議房價和地價高漲,人民買不起房子。當年,無殼蝸牛運動喚醒社會正視居住正義,寫下台灣公民社會抗議歷史紀錄。

但是,25年來,台灣房地價格依然不斷飆漲,而且情況更為惡化,高居民怨之首。對於許多人來說,「住者有其屋」依然是遙遠的夢想。

一般而言,影響房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是房地產租稅降低、所得購買力提高、資金投機炒作和貸款利率。

台灣房屋和土地持有(房屋稅、地價稅),以及交易利得(土地增值稅)的稅負較輕,提供了財團和投機人士炒作空間,最令人詬病。其結果是,財團在取得暴利的同時,僅繳納偏低的稅負,炒作房地產成為財團的煉金術,而廣大民眾卻淪為無殼蝸牛或是「房奴」。

若以當年無殼蝸牛夜宿的忠孝東路地段來檢視,當地的房屋中介商推估,當時實際地價每坪約150萬元新台幣,現在漲破1,400萬元,爆漲將近10倍。當時台北市平均房價每坪大約27萬元,現在大約80 萬元,上漲3倍。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一度達到15 倍,寫下另類世界第一。

飛漲的地價和房價,讓年輕人購屋成家的夢想遙不可及。以目前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22,000元新台幣來說,青年「買房有如登天」。由於台灣平均實質薪資倒退16年,房貸同樣令人喘不過氣,成為生活中沉重的負擔。一輩子辛勤工作,只為還清貸款。即便是租屋,也是一筆龐大的費用,只能犧牲生活質量。

在此情況下,由「無殼蝸牛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決定站出來,發起「巢運」爭取居住正義。他們號召無力負擔高房價的民眾,在4日夜宿台北市仁愛路三段(台灣第一豪宅「帝寶」所在地),以具體行動要求政府重視高房價問題。

「巢運」提出五大居住改革要求,一、居住人權入憲,終結強拆迫遷;二、改革房產稅制,杜絕投機炒作;三、檢討公地法令,停建合宜住宅;四、廣建社會住宅達5%,成立住宅法人;五、擴大租屋市場,制訂租賃專法。

面對社會反高房價的浪潮再起,馬英九政府推動「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改革,想要解決房地稅制的亂像。事實上,台灣過去曾多次推動稅改,但都受阻失敗,這次能否成功,猶在未定之天。

在治標方面,馬英九政府持續推動「多元住宅政策」,包括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租金補貼、購置和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以及現有興建中的合宜住宅。未來10年內,社會住宅將達到34,000戶,租金補貼將達到65,000戶。

不過,台灣的居住問題經緯萬端,由來已久,牽涉供需、法令、制度和城鄉發展等不同層面的問題,恐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

無殼蝸牛選在此刻再度出動,不論開的藥方是否正確,最後是否能夠成功,但至少再次喚醒了台灣社會正視居住問題,就像25年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