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2016

英國轉身之後的歐盟

歐陽書劍

歐盟本來就是政經實驗品,不確定性是組織特色的一部分,英國公投出走雖史無前例,但也並非完全無法想像。英國人或許將自食「惡」果,可是也無需吹噓政經整合的利益;既然道不同,分道揚鑣才是解脫。

上星期五全球股市大跌,反映英國脫歐公投結果的出人意料,以及後續的不確定性。不過歐盟自始就是不確定的組織,從六個會員國增加到廿八個的過程中,也一直在處理沒有先例的狀況,包括歐洲議會成立及權責的加重、歐元推出,以及應付全球金融海嘯的金融監理整合、歐債危機後的財政收支規範等,也都還未穩定,會員國關係雖然難分難捨,但一直都在變動中。

二○一○年後歐債危機時,希臘的歐盟會員國地位岌岌可危,學者專家編排種種脫歐的可能提案,德國並有讓希臘離開的準備,而歐盟執委會及歐洲央行也均聲言備妥應變計畫,因此,會員國的脫離方式,當時就有腹案。雖然英國經濟規模遠勝希臘,二者對歐盟重要性難以相提並論,但希臘採用歐元,脫歐複雜性更勝英國。只是,分手有路可循,不過英國為歐盟重要財源,不是揮一揮手就能瀟灑脫身。

民主及人權雖是歐盟高舉的核心價值,但是經濟利益仍是重要凝聚力,也是吸引新會員國的關鍵。藉由自由貿易、共同市場的整合,使資源更有效分配,提升生產力,帶動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促進進一步整合,是歐盟的美麗願景。然而,想像通常比較美好。

一九九三年歐洲單一市場生效後,歐盟國家商品、人員及資金可自由移動,降低了投資及貿易的障礙及成本,雖使會員國間貿易量持續增加,卻未等量嘉惠所有人,而一九九九年歐元成為結算貨幣、二○○二年歐元紙鈔問世,十八個使用歐元的會員國間交易,更沒有貨幣兌換成本及匯率波動風險,但歐元區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幾乎都低於歐盟,而歐盟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又幾乎都低於美國。

歐盟曾推算一九九二年後至二○○八年間,因為單一市場的建立,使會員國國內生產毛額總值增加超過二%,不過,不管是形成單一市場的歐盟或使用共同貨幣的歐元區,即使與先進國家比較,經濟表現都不突出,且歐債危機後會員國政經同受重創,美麗願景如夢似幻,此時第二大經濟體英國另謀出路,歐盟也面對危機。

歐盟未來和英國協商的堅持與讓步,或是會員國重新分配預算收支等,都會有猶豫及質疑,以及實質的衝突和對立;一旦與英國脫歐的談判拖延過久,骨牌效應更難預測。因此,歐盟創始會員國均要求英國儘速協商脫歐。

不過,歐盟里斯本條約(the Lisbon Treaty)第五十條規定,會員國可以經由其國內的法定程序決定離開歐盟,並將其意願通知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然後展開協商;除非所有會員國均同意,否則在通知歐盟最長二年後,歐盟協定不再適用該會員國。因此,主動權在英國,並非歐盟。

在英國國內程序未完備,並由首相提出申請前,雙方不可能就脫歐的安排有實質的官方協商。英國遲延通知歐盟脫歐的決定,可以等待有利的時機或解套的方法,但對歐盟卻是折磨。當全球股市暴跌,英國在主要國家中跌幅卻最輕,就是值得注意的現象。

歐盟整合這麼多年,在英國公投脫歐當天,歐洲議會才通過國際配偶離婚的財產訴訟新規定,可見分手一向不容易。雖然英國國內政經情勢大亂,但轉身之後可能是解脫,只是對歐盟來說,恐怕是一場惡夢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