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2016

中國的環保承諾可信嗎?

王丹
近幾年,或許是大國崛起必然帶來的衝突,中美之間的紛爭越來越多。但是,在某些領域也有難能可貴的合作的承諾,有關氣候變遷問題就是一例。2014年11月11日,中美發表聯合聲明,美國承諾到2015年碳排放減少到2005年的26-28%。中方則估計碳排放到2030年達到巔峰,希望把這個目標提早,同時增加非化石燃料佔全部能源消耗的20%。這樣的承諾聽起來令人振奮,促使其他146個和中美一起,在2015年底的巴黎氣候變化高峰會上達成了空前性的全球性協議。看起來,這是中國在國際合作和中美關係發展上非常正面的舉動。
然而,中國做出的承諾,真的可信嗎?其實我並不懷疑中國高層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畢竟他們自己也要呼吸空氣,他們沒有理由蓄意抵制。但是問題一旦落實到具體的層面上,所謂的承諾很可能就會變成口頭支票。讓我來舉例說明:
根據中國國內的媒體報道,中國的大連福佳PX項目年產70萬噸,在2005年經國家發改委核准,在2009年建成投產。2011年8月因海水衝擊,廠區堤壩發生險情,導致大連市民奮起抵制,展開所謂的「維權」行動,迫使大連市委市政府宣布,該項目立即停產並正式啟動搬遷。但是事實上,當民怨稍有緩解之後不久,這個項目就靜悄悄地恢復生產了。結果到了2015年1月,該廠再次發生事故,但至今仍然沒有停產。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雲南的昆明市:2013年5月,昆明PX項目也同樣遭到抵制,昆明市政府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充分尊重廣大群眾意願。但是到了3月,該項目原計劃的100萬噸年產煉油規模,已經上調至1300萬噸。產能規模擴大,但環保並未再進行,而該項目目前已基本建成。中國的《財經》雜誌的記者發現,近年來曾經遭到抵制的PX項目,基本都在全線開工建設或已經加快投產。針對來自上層和民眾的環保目標的壓力,地方政府採取的都是一直的招數:在抵制風波中,用「緩建」,「不建」,「停建」等名義避過風頭,然後再悄悄恢復生產。中國重視環保問題可謂由來已久,但是問題越來越嚴重,原因很多,地方政府的這種應付和欺騙的態度就是重要的一個。如果中央政府無法遏制地方政府的這種作為,中國政府對全世界做出的承諾,又有什麼可信度呢?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中國當局是否希望解決環保問題──他們當然希望,而是他們能否做到這一點──他們當然做不到。原因就在於:地方的經濟發展不僅提供了就業機會,也就是帶來社會的穩定,同時也提供稅收利潤,養活龐大的地方政府機構。真正實現習近平在巴黎氣候變化高峰會上的承諾,地方政府就會面對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因此,儘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嚴格遵守各項環保政策,但是地方政府一定要想出辦法陽奉陰違,進行軟抵制。
更重要的是,難道中央政府不知道地方政府的這種做法嗎?當然不可能。像《財經》這樣的國內媒體都有報道,各類內參和情況匯報就更會提供真實情況給北京當局,顯然,他們對地方政府的這種做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因無他,缺乏有效的現代政治制度支撐的中國政治穩定,只能依靠經濟發展來維持,與全球合作進行環保的政治決策,因此被國內的經濟發展的需要所「綁架」。這是政治體制的問題,也是政經體系結構性的問題,更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問題,這些根本的問題不解決,中國的環保承諾就沒有可信度而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