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2012
退學,創業吧!
The New York Times
泰勒·威爾遜(Taylor Wilson)有着遠大的夢想:建造核聚變反應堆來解決世界能源危機。年僅18歲的威爾遜說,“我掌握了一些能真正改變世界的技術,所以上大學對我來說不是最好的選擇。” 他在14歲時就建造了第一個能運轉的反應堆。威爾遜計劃成立一家公司,而且他獲得了“20位20歲以下青年蒂爾獎學金項目”(20 Under 20 Thiel Fellowship)提供的10萬美元資助。在探索新能源之前,他會先完成幾項稍小一點的任務:利用他掌握的技術檢測核武器、診斷癌症。
去年,硅谷投資商彼得·蒂爾(Peter Thiel)為20歲以下青年設立了這個為期兩年的獎學金項目。他認為應該有更多的青年研究突破性技術,而不是在大學裡浪費時間和金錢。威爾遜是第二批獎學金獲得者,一共有39名男生和四名女生,科研項目包括無人飛行器、用稀土磁鐵製造電動汽車發動機等。
蒂爾招募的正是那些未來的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這麼做實際上正在挖掘硅谷的傳統。在這裡,咖啡店裡坐滿了勉強不到20歲的首席執行官,中途退學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包括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比爾·蓋茨(Bill Gates)以及扎克伯格在內的科技領域的最傑出人士都是光榮退學的典範。
但蒂爾獎學金也已引發了有關大學教育價值的激烈爭論。今天的經濟格局不斷變化,年輕人靠着編寫軟件或者製造機械人,再加上格外遠大的抱負和相信憑藉一己之力可以改變世界的自信,就有可能功成名就名利雙收,做到其他行業做不到的事情。
“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因為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回家和父母一起住,”蒂爾說。“某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需要糾正。我想現在這麼想的人格外地多。”
負責蒂爾基金會的詹姆斯·奧尼爾(James O’Neill)認為,如今在能源、交通、納米技術、太空旅行、機械人技術領域缺乏創新,都要歸咎於大學的學費太貴。“大學教育不僅使你循規蹈矩,進入大公司工作,”他說,“對許多人來說,大學還給他們留下了沉重的債務。這些人必須靠穩固的工資收入來償還學費貸款,所以他們被捆住了手腳,不敢創業或辭職回家在車庫裡實踐自己的想法。”
這個獎學金項目沒有什麼固定模式。成員們每季度碰一次頭,討論他們的項目,聆聽特邀發言人講話,但是他們都各干各的。獎學金的發放沒有什麼附帶條件;甚至當成員們集資開辦公司時,蒂爾也沒有優先投資權。
詹姆斯·普勞德(James Proud )參加了蒂爾獎學金項目。他在6月份出售了自己創辦的名為GigLocator的音樂推薦網站。“我本來可以是我們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所以放棄讀大學是一個重大決定,”他說。“但是我在過去的這一年學到了很多,開了公司, 開始了自己的事業,認識了這些人,如果中途停下的話,我將失去更多。”
埃登·菲爾(Eden Full )從普林斯頓大學輟學,她自己研製了一種能夠最大程度吸收陽光的旋轉太陽電池板,這種電池板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她在非洲、印度和秘魯建立了試點項目。菲爾打算獎學金項目結束後重新申請回到普林斯頓大學學習。“之前,我並沒有覺得大學教育有什麼價值,”她說。“但是現在我更了解自己了,我又發現了大學對於我來說的作用。”
但並不是所有參加蒂爾項目的人都會成功。約翰·伯納姆(John Burnham)的計劃非常大膽,他想創立公司,從太空中提取礦物質。他很快就意識到要完成這個項目,10萬美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就有了新的想法:建立一種運營模式,使太空探索之類的資本密集型項目變成經濟上可行的事。這個設想實施起來也是困難重重,所以伯納姆正在思考接下來該幹什麼。“我意識到,只有偉大的構想並不意味它們就能實現,我的眼界更開闊了,”他說。
對那些綴學後卻沒能成功創業的人來說,放棄大學學業確實是一種損失。高中畢業生的失業率為21%,而即使對那些思維不落窠臼的人來說,大學的好處也還是不少。他們可以建立人脈,學習創辦公司需要的實用技能。
斯坦福大學青少年研究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Adolescence)主任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一名教育學教授,他研究的課題是青少年如何成長為企業家。“許多企業家創業都依靠在大學或者商學院接受的教育,而那些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那些著名的個例,都有着深厚的人脈,通常是通過家庭關係形成的。”
威爾遜明白這一點。“上大學是一條保險的途徑,”他說。“獎學金項目有風險,並不保險,但有風險才會有回報。”
CLAIRE CAIN MILLER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