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2012

邱俊榮︰今年GDP難保2 景氣恐衰5年

《星期專訪》邱俊榮︰今年GDP難保2 景氣恐衰5年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陷入「保二」危機,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直言,歐債問題無法預估何時結束,加上極端氣候加深「停滯性通膨」疑慮,未來半年出口非常不樂觀,今年經濟成長要超過二%非常困難,現在的情況是慢慢往下沉,會沉到何時不知道,但三、五年內景氣好轉的可能性不大。

邱俊榮指出,全球景氣不好,台灣受創特別嚴重,問題就出在產業結構,包括「量產代工」的生產模式,以及過度集中特定產業及單一市場。因此,政府拚經濟不能只是喊喊口號,要拿出具體作為,台灣產業結構必須調整,除了產業升級,還要朝多元化及分散市場的方向發展,過去廠商用技術換取中國市場的做法,對台灣造成很大的傷害,「台灣研發、海外生產」也愈來愈不可行。

出口先衰退 內需也失溫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最近國內外機構紛紛下修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中研院甚至下修至二%以下,你更早之前就曾表示今年GDP難「保二」,為何如此悲觀?

邱俊榮答(以下簡稱答):判斷GDP有兩種方式,傳統的就是總體模型,通常用現有數字推估,包括消費、出口、投資等,但預估還是有主觀判斷成分,把全球景氣盤旋往下的因素考慮進去,就知道不樂觀了。當景氣開始衰退時,台灣這種經濟體一定從出口先衰退,但初期內需還會有一點餘溫,如果連內需都失溫了,就會變得很麻煩,現在內需已在衰退,這就是我判斷經濟成長不會高的原因。

最近IMF(國際貨幣基金)也示警,歐債危機再下去,會危害中國、日本、美國及德國經濟,我們出口就靠這幾個國家,這些國家都往下掉,台灣有什麼理由可以撐起來?所以,未來半年出口非常不樂觀,今年經濟成長要超過二%非常困難。

問:景氣何時觸底?會是哪一種類型的反彈?

答:二○○八年金融海嘯一次衰退後,景氣有回來,但問題還在,當時各國政府撒了很多錢,否則理論上景氣不會好得那麼快。我的想法是,一次衰退根本沒有結束,只是各國政府穩住了,現在問題又來了,要界定為二次衰退也可以,但現在哪個國家還有錢?美債、歐債及中國財政問題陸續浮現,台灣公共支出也不足。

一般而言,景氣熱才會有通膨,景氣冷則會有通縮,如果衰退伴隨物價上升,就是「停滯性通膨」,問題比什麼都嚴重,現在危機不只衰退,而是通膨會不會來;最近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價格上來,雖然可以說是美國旱災造成的短期波動,但極端氣候會不會成為常態已是隱憂,一旦成為常態,因而出現資源匱乏或錯置的情況,景氣就會雪上加霜。

因此,景氣何時好轉,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變數很多,有人說十年,有人說一到三年,歐債問題可能引爆全球經濟重新洗牌,我判斷歐元區一定會崩潰,加上極端氣候問題,全球經濟要好起來不容易;而且,我們怎麼知道現在經濟衰退不是回歸常態?最近有人提到「新均衡」,我們想回到原本的高點,但搞不好新的高點不在那裡。

我認為,未來三、五年內景氣好轉的可能性不大,「V型」復甦不太可能,即使是「U型」復甦,力道也是政府給的,不是靠本身的力量。現在情況是慢慢往下沉,會沉到何時不知道,政府即使有政策,也不知干預的時間點在哪裡。

產業太集中 口水拚經濟
問:全球景氣不佳,但台灣受創特別嚴重,我國上半年出口衰退四.七%,是亞洲鄰近國家唯一衰退,問題出在哪裡?

答:歐債危機只是一個起火點,台灣出口連續四個月衰退,全世界非常少見,跟我們發展程度差不多的國家,出口並未衰退。但這也不令人意外,台灣的產業結構,景氣好的時候,最賺錢的不是我們,景氣不好時,最虧錢的一定是我們,因為產業太過集中了,這個問題已經談了很多年了,現在總算列入政府拚經濟的方案裡面,經濟部現在說要產業多元發展、服務業鬆綁,這不是講了很多年了,為什麼都不做?

我最近跑了很多廠商,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的情況其實還好,為什麼出口那麼差?因為面板、手機、DRAM等ICT(資訊與通訊科技)產業所占比重太大,這些產業不好,整個數字就掉下去。政府過去一、二年就在講,要協助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發展,有沒有什麼具體措施?勉強只有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加了一些。

靠單一市場 台灣嘗苦果
問:台灣陷入經濟困境,除了過度集中特定產業,是否也過度集中單一市場?

答:當然也有關係,這是出口結構的問題,早年我們出口最多是美國,美國對台灣沒有敵意,又是那麼好的市場,大家就覺得太依賴了,現在我們對中國出口比重達四十%,是不是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是一個重要的考量。

我們現在對中國出口衰退最多,南韓對中國出口還在增加,南韓還沒跟中國簽FTA(自由貿易協定),我們已簽了ECFA。台灣四十%出口到中國,但中國占全球市場只有七%,其他九十三%市場不去想辦法,而是集中在一個國家,即使不談政治問題,從經濟層面考量,過度集中單一市場本來就是非常危險的事,現在嘗到苦果了。

現在兩岸有很多所謂的「搭橋計畫」,但為了跟中國合作,免不了技術就得外移,用技術換市場值不值得?或許中國市場很大,但市場沒有人可以占有,技術沒了就很難占有市場,用技術換取市場,對台灣產業也是很嚴重的傷害。但現在有一些契機,有些產業考慮回台了,只是政府的協助太少,如何協助產業回來,是很重要的事情。

產業要轉型 應儘快起步
問:解決台灣的經濟困境,應從哪些方向著手?台灣產業到底面臨什麼問題?如何調整?

答:過去「量產代工」為主的生產方式,景氣好的時候,最賺錢的一定不會是我們,而是品牌大廠,但景氣不好時,虧本的一定是我們,光是這個原因,就值得我們去做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多元化及產業升級等。但政府不能光講,要有做法及策略,例如現在享受優惠最多的就是科學園區的ICT廠商,政府敢不敢訂一個標準,讓研發支出未達一定標準的廠商離開,讓有潛力的傳統產業、中小企業進場?

另外,產業外移的問題,現在中國要搞「高新技術區」,給予廠商很多優惠,但規定研發支出及人員要占一定比率,這對台灣傷害很大,因為有些廠商為了要進入,就不把研發技術留在台灣。現在產業發展趨勢,生產及研發設計愈來愈密不可分,且台灣很多研發是在製程、設備上,不太可能研發在台灣、生產在海外,過去「台灣研發、海外生產」的想法已愈來愈不可行,從面板廠要離開台灣就知道了。

馬政府執政四年多來,我們聽到非常多口號,常常用「鑽石」、「黃金」等形容詞,以此振奮人心沒什麼不對,但要有感,我們看不到口號之外的具體措施。

台灣產業結構要轉型,有很多該做的事,包括科學教育、人才政策等,這些都是中長期的措施,但至少要起步,否則我們永遠只能追在後面。但現在政府的看法很短淺,只擔心今年GDP不好,所以要招商、投資,但招商還是要靠別人,雖然短期數字會比較好看,長期不見得有用。

擴海外市場 不該依賴FTA
問:政府說要積極洽簽FTA、八年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及ECFA後續談判等,對國內經濟有幫助嗎?

答:不能說沒有幫助,但過去政府告訴我們沒有ECFA不行,ECFA簽了後又說沒有TPP、TIFA(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不行,其實影響沒那麼大,FTA只是一個加值的東西,南韓、日本跟東協還沒簽FTA,但他們擴展東南亞市場有手軟嗎?

如果我們的產品附加價值高,產品愈關鍵、愈無可取代,不管有沒有FTA,人家就是要買,FTA只是錦上添花,如果沒有這種志氣,永遠只能依賴FTA,也走不長久,反而可能會有一些負面效果,因為有關稅優惠,搞不好創新、升級的誘因就會減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